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1993.7 第46期

親筵與恩筵

陳終道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二章一至十四節

  馬太福音二十二章主耶穌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一個王為他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打發人去請被召的人赴席,有些不肯來,有些不理會,有些甚至將僕人凌辱,殺死。於是王對僕人說,那些被召的人既是不配,你們到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請來。坐席的時候,王進來,看見有一個人沒有穿禮服,就問:“朋友,你到這裏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王就將這人捆綁,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哀哭切齒。最後一節:“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這裏所指的被召的人是甚麼人呢?是被召來聽福音,享受福音筵席,而又穿上禮服的人。耶穌講這比喻的主要用意是讓我看見神國的筵席好像一個娶親的筵席,也讓我們看見,神是願意萬人得救的神,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神都願意他們得救,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得救,只有那些肯接受基督的人才能得救。

一.天國是甚麼?

  主耶穌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可見這是主所講天國的比喻之一。在這比喻中天國的應用,是將屬神的永遠與滅亡的永遠作對比而說的。娶親筵席與外邊黑暗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在天國裏的意思是在神那一面,可以進入神榮耀的永遠的國度,所有屬神的都算是天國範圍之內,不在天國裏,就是在黑暗裏哀哭切齒的地方。

  人最缺乏的是安全感,安全感又與時間久暫有密切的關聯,有許多人從香港到這裏來,是因為在可見的將來,加拿大比香港可有較長久的安全。可見安全感其實就是暫時抑長短的問題。人人都喜歡被愛,只是不知道愛我的人能愛多久。能長久的被愛就有安全感,若只愛一年,就感到不安全了!因為那愛沒有永恆。為甚麼世人的心靈虛空?因為所有的都是暫時的,隨時會改變,所以人有了還不夠,還要保證長時間擁有。

  天國就是神永恆的國。今日人尋求地上比較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為了獲取一個國籍,要付很大的代價,天國福音的筵席卻是叫我們得到天國的國籍,只要來領受神為祂兒子所擺設的娶親筵席,接受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我們就可以成為天國的子民了。

二.親筵喻意甚麼?

  為甚麼不用普通的筵席作比喻而特別用娶親的筵席呢?因為娶親的筵席是人間喜事中最大的喜事。信耶穌接受福音根本上是大喜事,且按照聖經一貫的觀念,信徒重生得救,成為教會的一分子,教會是基督的新婦,那是一個屬靈的奧秘。所以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教會與基督屬靈的關係就如新郎與新婦一樣。

  信耶穌不是一件差事。許多人以為信了耶穌許多事都不能作,有許多的限制和束縛。其實福音給我們的是更大的自由,是在罪裏面得釋放的自由。一個人信了耶穌之後,離了某些壞事,不是被人限制不能作,乃是自願的不要作。這就是救恩與普通道理不同之點。不同生命有不同的喜好,小孩子喜歡吃糖,是他裏面的喜好,不讓他吃,是外面的轄制。怎能改變他不愛吃糖呢?到他成長了,生命改變了,喜好自然也改變,那就是由於外面的轄制了。所以福音是一個喜筵,對我們來說,是生命的改變,給我們新的傾向,傾向於神所喜的事,不再在罪的慾望裏面被捆綁。

三.喜筵由誰預備?

  第四節:“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這救恩的筵席是神為人預備,人不須預備甚麼。不像今天的自助聚餐,各人帶一款菜式一齊用飯。壴筵是家主預備好一切,比喻神為人預備的救恩,不用人加上甚麼。人所以得救,完全出於神的恩典。我們通常說做人要有好品德與善行,這是完全對的。但若講到一個人要得救時,那“好”必須達到神標準才能得救,那就不會有人得救了。神是絕對聖潔的,祂所要求於人的,不是“比較好”,乃是“完全好”,一點瑕疵都沒有。誰能完全聖潔,沒有瑕疵?所以世人需要神為我們預備救恩,打發祂完全聖潔的兒子耶穌基督來救贖我們,使我們得到神的生命。這筵席是神所預備的,祂所要求於人的是虛心的接受這福音的筵席。

四.被摒於筵席外的是誰?

  筵席預備好了,神打發人去請人赴席。在這比喻中有兩大類的人受請赴席:首先是被召的人,但那些人不肯來。第二類是“所有的人”,從街上遇到的都請了來,把筵席坐滿了。這兩種人代表猶太人與非猶太人,先被請不等於優越,是按救恩推行的層次而言,先臨到猶太人,後臨到外邦人,先有起點後有終點,任何事件都是這樣。

五.被請無分享受筵席的誰?

  1. “不肯”的:“他們卻不肯來”(3節)

  2. “不理”的:“那些人不理就走了”(5節)。不理是一輕忽的態度。

  3. 忙於世事:“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作買賣去”。單注重肉身的需要,不注靈魂的需要。

  4. 凌辱殺害邀請他的使者:“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16節)。這等人不單拒絕受請,且是敵擋神的人。

  5. “不配”的人:“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8節)他們是不肯信而成為不配的人。

  在神對萬有的旨意上,神不容許任何人干預。對於個人是否接受救恩,神不禁止人運用自由意志。耶穌基督的救恩已預備好了,人要不要接受,神不干預。所以人可以不肯來,可以不理,可以反對,這些人是不配的人,他們的不配不是根據他們的學識,資歷,社會背景,地位,智慧,才幹…是根據他們對恩筵的態度如何。看使徒行傳第十三章四十六節:“保羅和巴拿巴放膽說,神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只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配得不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這話剛好與這比喻吻合。最重要的誰“斷定”他們不配?是他們自己,他們棄絕這道,等於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了。其實主人再三打發人去請,卻一再受到抗拒與反對,所以這些不接受的人不配得生了。

六.為何要穿禮服?

  這比喻令人不明白的兩點:第一,被請的人不來也罷,為甚麼要把僕人凌辱殺害?第二,那個沒有穿禮服的人被丟在黑暗裏,是甚麼原因?注意:(1)耶穌講這比喻時,並不講究比喻結構的完美,只注重這比喻要出的信息。那些拒絕邀請而且把僕人殺死的人,是根據猶太人的歷史事實,神多次打發先知到他們中間,把神要救贖人的恩典預先告訴他們,猶太人不聽從神,屢次把先知殺死,就像比喻中的人把王所打發來的僕人殺死一樣。這比喻故意強調這點,為要指出猶太人以及有些人先聽到福音而拒絕的情形。最終他們自己成為不配得永生的人。

  (2)預先請的人不來,在十字路口請來的人怎會都穿上禮服呢?不穿禮服的人為甚麼要受處罰呢?讀經時要注要,那人被主問他為甚麼不穿禮服時,“那人無言可答”。可見在這比喻裏省略了一件我們可以理解的事,就是赴會者的禮服是主人為赴筵者預備了的。既單挑這個沒有穿禮服的人,足以證明其他的人都穿上禮服了。主人為客人預備禮服,可能是當時高貴大戶的風尚。在此比喻中卻象徵耶穌基督是神為我們預備的義袍。我們的義好像破爛的衣服,必須承受主耶穌的聖潔完美作為我們的義,然後存感恩的心活在世上,行神所喜歡的事。

  這不穿禮服的人,無言可答,因為他沒有接受主人為他預備的禮服。

  這比喻描寫兩種人,一是以自己的律法為驕傲,以致拒絕救恩的猶太人;一種是自以為義,要憑自己得救而拒絕救恩的外邦人。他們雖都受邀請,但都同樣的沒有份享受筵席。

七.幾點要訓

  1. 福音喜筵並不永遠等候人接受。我們常常說神是慈愛的,是等候人悔改的,但神不是永遠等候人的。祂一再給人許多機會,但終有一天這機會的門要關閉,機會一去不再來。正如我們剛才讀的使徒行傳,保羅因猶太人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福音便轉向外邦人。換言之,保羅沒有把機會一直留給他們。福音喜筵不是永遠等待人的,所以我們要趁機會接受救恩。

  2. 我們不要顧念所見的物質世界,而輕忽了永恆的生命。因為我們所追求的永恆的生命,包括了肉身方面蒙神眷佑,而只顧為肉身籌算的,卻無法包括永恆福份。所以我們要顧念神所給我們的恩典。

  3. 在這比喻裏有一種人是被忽略的,就是被差遣去請人赴席的人。他們一次,兩次的被差去,有些勞而無功;有些被凌辱逼迫,有些把人請來了,那人不肯穿禮服。在這比喻裏,不是坐席的人算是得救,是有份享受筵席的才算是得救,沒有穿禮服的縱然受請仍會被挑出來。

  這個比喻顯明了主再來時,會有一次分別的審判,將只有外表沒有真正信仰的人分別出來(參太一三:49),所以我們應該趁着今日,去邀請人來赴席。許多奉差遣去請人的。他們的工夫雖似落空了,但注意那筵席坐滿了人,這些僕人已盡了本份,受邀者是否可享受筵席就不是他們的事了。僕人們其實是新舊約的眾僕人,眾先知,眾使徒,以及今日的眾信徒。這些奉命去邀請客人的僕人們,在比喻中容易被忽略了,卻是比喻中不可少的人。今日教會正需要許多願意提供實際貢獻不大被人注意的人。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04601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