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00.1 第85期

使徒行傳中幾個傳福音的模式

陳南山

 

  這裏只提幾個模式,因為在使徒行傳裏提到的模式實在不少。在這裏就沒有講起第八章腓利的個人傳道模式,或者第十六章呂底亞家裏的家庭聚會的模式。其實,全能的聖靈的引導,作為豈是單單限於幾個模式。上帝在人類的歷史不斷彰顯祂的大能,祂奇妙的作為常出乎人的想像。因此在每一個時代,我們都要留心領會祂的旨意,學習走祂要我們走的道路,抓住原則,以最有效的方法把福音傳開。

  講到原則,在使徒行傳裏倒有兩個原則,應該提一提。那就是聖靈的大能與引導;信徒的謙卑與順服。無論是教會還是個人,如果只讀讀聖經,看看幾本宣教的書,在實際的信仰生活裏沒有經歷祂的大能,沒有順服祂的引導,世上有哪一個這樣人能把在魔鬼權下的人搶救出來呢?知識與經歷應該平衡;勇敢與智慧應該相輔助;開荒與植堂要同時併進。把聖經教導的原則踏實的實行在生活裏,那麼使徒們當時的經歷就會成為今日信徒們的福氣。使徒行傳所教導我們的幾個模式,就不會單是理論上的探討,乃是我們今日事奉中可行的路線,可喜的共鳴。

  在使徒行傳裏我們最少可看見:

一.大型佈道的模式(徒二:14-42)

  這次佈道會的講員是彼得。他一反從前的態度,站起高聲宣揚主道。這極大的改變是聖靈自己的大能。神的時候到了,祂自己設立教會,祂自己改變人心。這位講員蒙神重用乃是神自己一步一步栽培他,他也以謙卑順服的心來學習。這裏就只提兩件事。第一,彼得不是後無退路去事奉主,乃是全心愛主,放下漁船;沒有破的網,一百五十三條大魚。(約二一:11,15)。一個人的事奉可貴處就在這裏。事奉不是把剩下來的擺上去,乃是因為愛主,理智的把最好的獻上去。第二,彼得遵照主令,回耶路撒冷與大家同心禱告,等候主所應許的(徒一:4-14)。在危難時刻仍然禱告需要信心。聽從主令,專心禱告那是忠心。怪不得那一天,門徒添了三千人。

  這樣說來,是不是今天開的佈道會有時效果不夠理想都是講員不好?這倒不一定。現代的教會每年開幾次佈道會,會友自己有些已“吃”得太飽,自己懶得來,也不願請朋友來。講員喊得聲嘶力竭,有點像在無魚之池,努力撒網。哪來甚麼滿載而歸?最多只能夠得幾條魚。如果有些人舉手決志,其中不少也是生活方面的決志,少有未信者立志接受主。由此看來,如果教會仍計劃這種模式來傳福音,那麼在策略,執行,會前工作,會後跟進都要好好禱告思想,全體會友參與,尋求突破。不然的話,教會每年開的幾次佈道會,效果不會太好。

二.有吸引力的教會(徒二:43-47)

  初期的教會並不是每天開佈道會,但是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為甚麼會天天有人信主呢?可見得初期教會在每天的日常生活裏,有好的見證,吸引社會裏的人天天來加入這個團契。

  他們有甚麼這樣吸引人呢?其中一項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們有相愛的心。他們相愛到一個地步不單常在一處聚會,大家也互相關懷,互相幫助。有田產家業的,把它賣了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人因為上來過節,所帶的路費不多,如今留在耶路撒冷受教,生活有困難。他們不是偷懶閒談的人,所以經濟上富裕的同道,甘心幫助他們。這種甘心犧牲的態度實在使當時教外的人另眼相看。但是反過來,那些接受幫助的信徒,既非存心白吃人的飯,就不單存歡喜的心,也是存心誠實來用飯(徒二:46)。這裏的歡喜是一種感恩的態度。感謝上主恩惠,也謝謝主內肢體的愛心。但是,甚麼是誠實呢?誠實不但證明他們並不是遊手好閒的人,這種美德也會在他們吃飯的態度上表明出來。他們一定不會爭先恐後,盡量多拿食物。他們吃喝的態度一定是顧到其他同吃的人。這樣的態度是對同吃的人一種愛心表現,也是對那些甘心奉獻的人一種愛的表示。這樣富貧相愛,處處相顧的教會怎樣不會叫四周圍的人受到感化,紛紛來聽道信主呢?

三.以大能證明主道(徒三章)

  使徒行傳第三章記載的神蹟實在令人驚奇。一個四十多歲,生來是瘸腿的人竟得痊癒。那一日有五千男丁信主。在這件轟轟烈烈的大神蹟中其實有幾件事值得我們注意。比方說,彼得,約翰在忙碌之中,下午炎熱之時,不忘禱告。他們在敬拜生活中不忘討飯的需要。他們在眾人驚奇看他們時,不但說明此事與他們的能力和虔誠無關,更是抓緊機會,大聲宣揚主道。他們講道內容,並沒有花言巧語吸引人,反而直言相告,指出聽眾殺了生命的主。這樣的態度絕沒有一些神醫大會的作風。

  其中一件大家比較常疏忽的是,這病了四十多年的人並不是在彼得對他奉主名說了話後立刻得醫治。這個人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是在彼得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來後發生的(徒三:7)。千萬不要以神蹟為取巧,走捷徑的一種方法。神蹟是在彼得伸手扶這人後才發生的。神不單讓人經歷肉體上的痊癒,更讓他在身體健壯前經歷人間少有的愛。一個從小給人輕看,受盡辛酸痛苦的人,那一天明白了甚麼叫作愛。這種愛的表現,就是一件神蹟,就是大能的作為。

四.在逼迫中的信息(徒八:1)

  其實講逼迫,應該以第四,五,七章開始。我們注意第八章是因為從那一天開始,福音由耶路撒冷傳開。這樣傳開不是信徒們主動出去傳福音,乃是身受逼迫,被迫離開耶路撒冷,才把福音傳開。雖然如此,這些信徒當中沒有怨言,就在各地把福音傳開,也把主的真理傳到自己的原居地。羅馬市當日有四處聚會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這一班滿心火熱的信徒,回到那裏後開始(羅一六:5,14,15;腓四:22)。

  其實不單在第一世紀如此,歷代以來都有這種經歷。就以近代中國南部華人到南洋謀生為例吧。神不單興起一些祂重用的僕人宋尚節牧師,計志文牧師,趙世光牧師等來南洋,或奮興佈道,或建堂設校,把福音傳開。中華國外佈道團的王載牧師及其他同工,也來東南亞各地,深入邊荒未開發之地,開始了華人教會海外宣教新的一頁。神不單帶領祂的僕人來,神也用當時的戰亂與貧困,讓分散東南亞的信徒把福音帶回他們新居留地。今日在東南亞各地有不少生氣勃勃,人財齊全的教會。我們豈不能感嘆神當日奇妙的作為呢?

五.順服聖靈的感動,差派宣教士(徒一三:1-3)

  教會最重要的工作應該就是傳福音。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像安提阿的教會,順服聖靈的感動,把最好的兩位同工派出去。我們說最好的同工,一點也沒有誇大。巴拿巴在耶路撒冷的奉獻,事奉是大家有目共睹。他在安提阿帶領了許多人信主。他也心胸寬大,去大數城請保羅來。信徒加多,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保羅的優點,長處也不勝枚舉。但是其中一樣,是今日宣教士應該學習的,那就是他雖熱愛猶太人,也從不看輕非猶太人的種族。他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二十二節“…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稱呼作奴隸的阿尼西母為“我心上的人”(門:12)。我告訴加拉太人:“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7-28)

  教會應派這樣有負擔,付代價,有才華的人出去作宣教士。只有這樣有組織,有計劃,全心支持的差傳,才能把福音傳到大城市裏的貧民窟,工廠區裏的工人,整日忙忙碌碌的白領階級,或者深山裏的少數民族。今天不但衝破十億人口大關的印度需要福音,東京的銀座需要福音,東西歐的這些國家何嘗也不需要福音呢?泰國的佛教徒,千萬到麥加朝聖的回教徒,難道就不需要福音真光的照耀嗎?各地的教會應該加倍努力,在廣傳福音的事工上再加一把勁。

  使徒行傳最後一章雖在兩千年前寫好了,但是其中的教導應該深記我們心中,活用主給的教訓,用各種的模式,不同的大眾媒介把福音傳開。這樣使徒行傳的後記,就會在今日的教會中記載下去,直到主耶穌再來。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08504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