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04.1 第109期

討主喜悅(三)

蒙主喜悅的禱告生活

黃彼得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太六:5-13)

  人向神的禱告是非常的重要!但我們的禱告神喜歡嗎?我們的禱告起作用嗎?記得在神學院唸書時,老師說:“多禱告多有力量,少禱告少有力量,不禱告沒有力量。”當神學生時我有許多機會講道,常覺得能力不夠,老師這幾句話就成為我很大的幫助,我常常禱告說:“上帝啊!讓我這篇講道能感動人,叫人能聽,得力量。”目的是為了講道有力量,讓人喜歡聽,有人因我的講道而信主或得造就幫助,以後再請我講道。這樣的日子過了相當久。之後我當了神學院的老師,也是這樣教導學生:“你們要得到力量就要多禱告。”有一天我發現這句話不對,禱告不應該和力量畫上等號,應該是神的話有力量,聖靈有力量,聖潔的生活使人有力──人因聽從神的話,傳講聖經真理而有力量。

一.禱告是一種生活

  禱告是一種生活,不是為得人稱讚,也不是一個宗教儀式而已。耶穌說:“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太六:5-8)這經文有二百年猶太人宗教的背景:當尼希米和以斯拉等人從巴比倫回國後,建立了會堂的制度,會堂成為敬拜,讀經研經和禱告的地方。因此,猶太人真正有規律的敬拜生活,大約在主前五百年左右開始。按猶太人的會堂規矩,男孩自五歲開始,就要進入會堂背誦摩西五經,詩篇和一些先知書,直到十二歲,再考試成為律法之子。所以猶太人孩子成年是十三歲。耶穌十二歲時上耶路撒冷聖殿(路二:42-47),就是要去考試,然後向律法負責,成為律法之子。但許多人背了舊約聖經,通過了律法之子的考試,卻常常違背律法,但又常常禱告,這在當時是很普遍的現象。他們還受了希臘文化影響,大約在主前二七○至二八○年開始,禱告時效法希臘文學上的修辭和押韻,講得很好聽,運用很多的典故,還要大聲地禱告,目的是為了完成禱告後有人鼓掌。耶穌為甚麼說有人在十字路口禱告呢?因為會堂不太大,只能容納百餘人,常常禱告的人認為太少人聽見太可惜了,就在十字路口大聲地禱告,讓許多來來往往的人也跟着禱告,若鼓掌的人減少了,只好用錢雇些小孩子,在每次禱告後,鼓掌說:“阿們!阿們!”接着繼續禱告,到了高潮又停下來,孩子們又鼓掌說:“阿們!阿們!”這就是當時禱告的情形。今天我們聚集禱告,也會同說阿們,但有時我們並未仔細聽就跟着說阿們,卻不見得真的受感動同意,往往只是應酬一下。

  今天我們這蒙主寶血救贖的人之禱告,是否像當年的法利賽人呢?是要得人的稱讚,鼓掌說“阿們”嗎?甚至有人說是為了身體舒服。我們作為神的兒女,禱告是必須的,是生活,不是儀式表演,不是為了得人稱讚,也不是為了身體舒服。耶穌的門徒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路一一:1),可見耶穌起初並沒有教門徒禱告,而是後來門徒要求耶穌教導他們禱告。按猶太人的規矩,拉比收門徒時,要學生宣誓一生聽從老師的教訓,老師就替他洗禮;除了洗禮,老師要教門徒一些門派的禱告文,每個門派的禱詞都不同,如此就可以分出不同的門派。我想耶穌因為看重人禱告的內心,不看重禱告的形式和詞彙,不希望門徒學會固定的一套,就背那一套,有口無心,所以祂不教門徒禱告,直到門徒要求時,才教導他們禱告。

二.耶穌所教導的禱告(主禱文)

  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前提是:“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六:7)讓我們從主禱文學習禱告:

1. 禱告的對象是“我們在天上的父”

  我們向天上的父禱告,這裏的“天”不是高高的天。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天”有三種意義,第一是指大氣層以下的天空,就是飛鳥和飛機飛翔的天空,離地面約四百到六百公里;第二是指星球和星際,就是我們今天所指的宇宙太空;第三是列王紀上第八章,以色列民在獻殿禱告時提到的:“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這兒的天就是“天上的父”的“天”,是指屬靈的境界,不是空間的,也不是時間的,它就在我們的面前,在我們的心中,神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向祂禱告就像和肉身的父母說話,談心。向天父上帝禱告,就要認識天父是怎樣的一位上帝,才不致於像外邦人的禱告一樣。

2.“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簡言之,就是“願大家都尊敬你。”今天很多人不認識上帝,常常羞辱褻瀆上帝的名,我們有責任幫助這些不認識天父而敬拜未識之神和石頭,木頭等偶像的外邦人,來認識我們這位又真又活的神。祂是聖潔,尊貴,值得倚靠相信的,讓人對祂產生敬畏之心,不敢輕率。“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這句話,也包括宣教的使命與意義。

3.“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天父的國甚麼時候降臨和實現呢?教會錯誤地把三位一體永恆同在的上帝,分為三個時期,係受羅馬天主教歷史學家的影響。該歷史學家生於一一○○多年,他本身是研究歷史的,因此推論我們的上帝也應有時代性,於是把天父上帝限制在舊約時代,使舊約時代稱為聖父時代;耶穌道成肉身的事蹟記載在四福音,四福音稱為聖子時代;使徒行傳開始稱為聖靈時代。受此論調的影響,我們也誤認現在是聖靈時代。有人誤以為“神的國是永遠的,而天國是有限的”,故盼望天國降臨在人間。但若認真研究四福音書,你就會發現神的國和天國其實是一樣的。天國不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太小了,整個以色列國從南到北只有一百二十里,東到西最寬的只有六十里。耶穌基督說:“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路一七:21)神的國就是神掌權的地方,神的旨意通行的地方,神的子民順服神旨意的地方。神的國不是地上的名詞,而是生命的事情,若我們讓耶穌住在心中,由聖靈來管理我們,每天遵行上帝的旨意,作神順命的兒女,我們的心就成為神的國。由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撒種的比喻,就可以了解“地”不是泥土的地,而是人的心。願神的旨意運行在我們的心中,如同運行在屬靈的世界一樣,這是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我每天向主禱告,求主的旨意顯明,求主賜給我順服的心,讓我遵行祂的旨意,每天的生活由主來掌管,引導,負責,賜給我力量與智慧。神的國臨到我們身上,意即神的旨意管理我們,但願神的國降臨在我的心中來管理我!

4.“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要了解這句話,先讀出埃及記第十六章,以色列人在曠野拾取嗎哪的情形。神告訴摩西要以色列百姓吃多少就拿多少,日取所需,多拿的隔天就生蟲了,但第六天可以拿兩份,因為安息日不降嗎哪;還得在每天太陽出來前就出去拿,因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為何上帝不讓他們一次就拿一個禮拜的分,而要每天趁太陽出來前去拾取,其中蘊含很重要的真理:“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表示賜我們飲食的主是每天活着,按着需要供應的主,我們所信靠的是活的,供應的,信實的神。我的事奉,講道,寫作,研究聖經,都是天天透過禱告,倚靠信實的主之供應而完成。飲食不是單單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思想上,和屬靈生命上的糧食,若是單求物質的糧食,未免太過粗俗了。我們每天靠主供應,特別是屬靈的糧食。做主的僕人要常供應信息給弟兄姊妹,需每天向主支取所需的靈糧,方能供應會眾,支取之前更應優先等候在神面前,讓神的話成為我們生命的糧食,然後分享。“飲食”是“今日”賜給我們的,既非昨天也非明天,因此要勤寫講章雜記,隨時記下神對我們所說的話,以免忘記。

5.“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求主赦免我們的虧久,好像我們赦免人對我們的虧久,最好就是每天睡覺前先認罪,不要帶罪上床,隨時可以預備安然見主。認罪不單是為了求赦免,而是讓我們有機會下決心不再犯罪,耶穌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再犯罪的刑罰是更重的。赦免人的罪似乎很難,但耶穌要我們饒恕人七十個七次。“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4-15),可見神饒恕我們是根據我們對人的饒恕,饒恕人是從心裏饒恕,饒恕是不計算不記帳的。神饒恕我們,在我們還沒有蒙恩得救前,天父不算帳,但得救後,人得罪我們而我們不饒恕,天父也必不饒恕我們這不饒恕人的罪,在天上要受審判。當我們有天父饒恕我們的愛和能力,去饒恕得罪我們的人,不與人計較的話,對自己就有非常大的益處,心裏就會舒坦。我們需要神的力量,去饒恕人好像神饒恕我們一樣。

6.“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我們不要向撒但挑戰,當牠來試探,千萬不要和牠打交道,別自以為懂很多聖經。耶穌基督在曠野受試探,對撒但永遠說“不”。但我們要得勝撒但,“弟兄勝過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啟一二:11)我們真要得勝撒但,需靠耶穌基督的寶血,在基督裏我們才有得勝的把握,要用我們所見證的道,所信的真理,用聖經當作寶劍抵擋撒但的試探,以弗所書第六章記載屬靈的軍裝,只有一樣攻擊撒但的,就是神的道。使徒行傳第十九章有人奉保羅的名趕鬼,結果鬼非但不出去還跳到這些人身上。所以,萬不能用神學的理論或神學家的權威來對付撒但的試探;惟有靠耶穌基督的寶血,聖經的道,聖靈的幫助才能得勝。若堅信主耶穌與我們同在,撒但就無機可乘了。

  我們要效法耶穌基督的禱告,在天父面前操練我們的心志,讓禱告成為一種生活,蒙神悅納。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0904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