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05.1 第115期

以諾與神同行

何衛中

 

經文:創世記第五章21-24節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彌迦與以賽亞同期作先知,出身寒微,卻無畏於當時的權貴,對那些欺善怕惡,巧取豪奪的富豪是口誅筆伐的。這節經文是神對當時整個國家社會所發出的中心信息,要求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四項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與神同行,這是神一直以來渴望的心意,要我們與祂同行,祂也很樂意與我們同行。聖經很早就提到與神同行的人物,一共有三人,就是以諾,挪亞和亞伯拉罕,他們都是信心的偉人,而論到與神同行,就以以諾為最典範的了。他究竟如何與神同行呢?

 

一.因見異象而開始與神同行

  以諾六十五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起名瑪土撒拉(創五:21-24)。他在生了這個兒子之後就開始與神同行。為何生子前沒有與神同行,反而在生子後與神同行?問題就在這個兒子身上。原來瑪土撒拉的意思:“他死後那件事就來了”,那究竟是指甚麼?瑪土撒拉活到九百六十九歲就死了,他死的那一年,正是孫兒挪亞六百歲那一年,也就是洪水氾濫地上的那一年。以諾因為看見“瑪土撒拉”這個異象,就起了敬畏神的心,開始與神同行。他還看見另一個重要的異象,猶大書記載:“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着祂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祂的剛愎話。’”(猶:14-15)這就是主第二次再來的異象,因着這兩個異象,以諾起了敬畏神的心,開始與神同行。

 

二.馬拉松式的與神同行

  他與神同行三百年。世運會有許多賽跑項目,一百公尺,二百公尺…,最後一項是馬拉松賽跑,是從雅典城跑到馬拉松城,共二十六英里的長跑。如今馬拉松成為“長”的代名詞。以諾就是馬拉松賽的健將,花三百年的時間來與神同行,付上多麼大的代價。今天我們見到許多人在跑,但只是短跑,跑一會就不再跑,不再在教會現身,不見人影。與神同行不是短跑是長跑,直至見主的面。

 

三.超世而入世的與神同行

  “並且生兒養女”。他一面與神同行,另一面生兒養女。為甚麼將與神同行和生兒養女相提並論?基督徒的人生,是超世而入世的人生,可以一面與神同行(過屬靈生活),另一面過入世的生活。生兒養女似乎是屬世的,但這也正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婚姻生活,社交生活,娛樂,與世人來往,盡國家社會公民的責任。基督徒過的不是修道院的生活,而是深入社會人群,作光作鹽。超世並入世是平衡的基督徒生活。

 

四.自動而甘心與神同行

  以諾與神同行完全是出於自願,沒有人勉強他,甚至神也沒有叫他如此,他完全是因異象對他的影響,而自動甘心地與神同行,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神從來不勉強我們,祂要的是我們自動和甘心,這樣才有樂趣,出於勉強的同行,就沒趣了。

 

五.他很年青就與神同行

  他六十五歲時就開始與神同行。六十五歲是退休之年,哪還年青?但在以諾時代的人多是活到九百多歲,像他的兒子就活到九百六十九歲了,所以他以六十五歲之齡開始是屬年青了。聖經一直勸我們要在年輕的時候就跟從主。摩西的禱告說:“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詩九○:14)大衛王嘆息:“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詩三九:4-5)所羅門說:“你趁着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一二:1)以諾就是懂得以上的真理,年青時就開始與神同行。

 

六.因着信而與神同行

  希伯來書的作者評論以諾:“以諾因着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着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之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來一一:5)以諾的時代是個不信的時代,而他是那時代裏惟一信靠神的人。憑着堅強的信心,他能與神同行三百年。三百年不是短日子,他就憑信心堅持到底。相信在漫長的三百年中,一定遭遇不少困難,但他沒有灰心,沒有後退,因此聖經的作者就用以諾的信心作為後代人信心的榜樣:“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一一:6)相信挪亞及亞伯拉罕都受以諾的影響。

 

七.以諾與神同行的結局

  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飽受艱難和試探,終於有了結局:就是榮耀被提。他被取去,就不在世上了。何等榮耀的結局,不必經過死亡而進入那榮耀光輝的樂園;能夠榮耀被提,是所有與神同行的人的盼望。以諾是預表災前被提的教會,挪亞是預表災後得救的以色列全家。我要勸勉讀者,今天開始與神同行,好叫你將來能夠榮耀被提。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1501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