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14.3 第170期

耶穌是誰?

王申得

 

  從前,有一個牧師正在房間裏準備講章,他的小兒子卻在旁邊糾纏不休。牧師無奈,看到桌上的一本雜誌,封面是五顏六色的世界地圖,就拿過來撕成碎片,丟給他的兒子,說:“嗨,淘氣包!如果你把這幅地圖重新拼好的話,我就帶你出去玩。”
  牧師以為這下可以清閒大半天了,沒料到,過了十分鐘,小兒子又來敲他的房門。看到他手中拼好的世界地圖,牧師又驚訝,又好奇地問:“你是怎麼這樣快就拼好了呢?”
  “這很簡單。”小兒子不以為然地回答道:“地圖的另一面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只要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好,然後翻過來就可以了。我想,如果這個人對了,世界也就對了。”
  牧師笑起來,“兒啊,你已經替我準備好了講章,我們去玩吧!”
  我們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人生有如拼圖,儘管耗盡心血,東拼西湊,有人仍無法拼出完整的畫面。倘若有幸認識主耶穌,世界就會變得清晰起來,而人生也隨之改觀,漸入佳境,這是一個既客觀又理智的事實。
  耶穌是誰?祂曾公開作出以下七項“自我介紹”:

一.“我是生命的糧”

“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35)

  耶穌以食物和水這兩大人生基本需要自喻,因世人皆知,一日無食必軟弱無力,飲水不足則滋生百病。然而人非禽獸,即使衣食無愁,酒足飯飽之後,內心仍覺莫名空虛與乾渴。耶穌曾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但他應許不但使人肚腹得飽足,更使人心靈得滿足。

二.“我是世界的光”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約八:12)

  筆者年少時曾目睹母親為一位病人作眼科手術,拆線的那一天,那位病人的親朋好友紛紛從各地趕來觀看。筆者見母親輕輕地把紗布從病人的眼睛上一圈一圈地摘下來,剩下最後一層紗布的時候,在場的人都摒住了呼吸。只見病人慢慢地睜開眼睛,突然聽到她欣喜若狂地大叫:“我看見了!我看見了!”在場的人隨即淚水奪眶而出!
  在黑暗中摸索探路的人最知道光明的可貴,耶穌在世上時曾使瞎子看見,祂更能打開我們“心裏的眼睛”,叫我們在人生路上不再迷失方向。

三.“我是門”

“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約一○:9)

  中東巴勒斯坦一帶的牧羊人需要在山上過夜的時候,常以石頭壘起三面圍牆的簡陋羊圈,然後把羊趕進羊圈,自己躺臥在羊門口。這樣,野獸既無法偷襲羊群,羊就在圈中安然度過漫漫長夜。
  常言道,“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晨穿不穿”,人生在世,兇險無常,你我怎敢缺少天上良牧的看顧和保護呢?

四.“我是好牧人”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一○:11)

  牧羊人既以身為門,保護羊群,一旦遭遇兇猛野獸攻擊,必挺身而立,首當其衝。好牧人有時寡不敵眾,為羊群付上生命代價,流血犧牲,當在情理之中。耶穌兩次說“我是好牧人”,可見其愛憐羊群之真情流露。
  主既為善牧,我甘為小羊,主在十架替我喪命,我豈不為祂而活!

五.“我是復活”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一一:25)

  自古以來,誰敢說出此言?許多人生前無限風光,而在臨終一刻卻驚恐萬狀,因不知死後身在何方。而信靠耶穌的人生前也許窮愁潦倒,但離世時卻滿懷盼望,因確知身後所往。
  有一對愛主夫婦痛失愛子,無法釋懷,決定出國散心。一日在某山間,看見牧羊人欲領羊群趟過溪流,無奈羊因害怕,不敢下水。牧羊人遂將兩隻幼羊抱在懷中,安抵對岸,大羊見狀,紛紛趟過溪水,發現那邊青草又多又嫩。此夫婦看在眼裏,憂傷的心便得了些安慰,原來天上大牧人先將他們的愛子帶去,他日就會相聚團圓。

六.“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一四:6)

  有人批評基督徒“排斥其他宗教,心胸過於狹窄”。其實,家庭主婦上超市購物,尚且挑三揀四,除去次品贗品;更何況關乎靈魂永遠的歸宿,豈不應當加倍小心,以防被人以假亂真,引入歧途呢?若耶穌不親口講這句話,你我怎樣確定去天堂之路?那些口口聲聲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的人,自己有沒有走到羅馬呢?

七.“我是真葡萄樹”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約一五:1)

  筆者內人有空喜歡蒔花弄草,施肥修剪,所種花卉因而個個長得茁壯鮮盛。我們若與基督耶穌相連,如同葡萄枝子,人生就必開花結果,馨香漫漫。

  總之,耶穌基督的事情,詳細記載在四本福音書中,讀者應當潛心捧讀,認真研究,務求明白耶穌到底是誰。還記得那個小兒子的話嗎?“如果這個人對了,世界也就對了!”

 

金燈臺活頁刊第170期 2014.3
作者王申得牧師為美國北卡州夏樂市華人浸信會牧者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7007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