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麼?”

潘國華

 

  當始祖亞當,夏娃不聽神的話,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後,正如保羅所說,罪就從一人進入了世界。人類自此就與神隔離了,因為罪成了神與人中間的藩籬。雖然如此,神不斷地主動去尋找人。

  創世記第四章描述罪怎樣蔓延在人類生命裏。人類歷史中第一個謀殺案件竟發生在第一對兄弟身上。該隱和亞伯兩兄弟分別都將供物獻祭給神。但神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卻不欣賞該隱和他的供物。原因可從希伯來書的記載而得知:“亞伯因着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來一一:4)由此可見,亞伯之所以被神看中是因為信心,而該隱內心卻是不信服神。

  該隱因着神只看中亞伯和他的供物而大大發怒,甚至臉色也變了。事實上該隱之所以大發雷霆,並非神惹動他的,而是他內心的惡叫他發怒。這惡不但惹動該隱發怒,甚至令他不聽從神的忠告,更驅使他將亞伯殺死。後來當神問該隱亞伯在那裏時,該隱還不趁機向神認罪求赦免,還強嘴說:“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麼?”(創四:9)

  “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麼?”這句話充分表露出人的不負責任。該隱殺了自己的弟弟,還對神說出這番話,可見他完全不負責任。反觀信徒今日豈不也說類似的話?我們對失喪的同胞豈不也是不負責任,對他們的失落無動於衷?

  本文試列出三個原因說明信徒的責任:

一.神喜悅屬祂的人對其家人負責,尤其是有關福音方面

  在保羅向提摩太談論教會中信徒如何照料寡婦的問題時,他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提前五:8)無疑保羅的意思是提醒信徒要照顧家人肉身上之需要,但難道信徒不更應照顧家人靈魂得救的需要嗎?曾子大孝篇裏有云:“大孝尊親,其次能養。”意即:真正的孝道在於尊敬父母,並加以照顧他肉身上的需要。信徒已嘗到主恩滋味,豈不更應將福音與家人分享呢?這是信徒的首要任務,如此我們的孝就更有價值了。

  使徒行傳十六章記載保羅,西拉在牢獄中夜間歌唱,讚美神。這個歌聲帶來了天上的回音。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牢獄的門也大開。這種情況使禁卒想到神,故此他問保羅,西拉怎樣才可得救。保羅回答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一六:31)這句話給予信徒很大的把握和責任——必須把福音傳與家人叫他們相信而得救。

  在“中國信徒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中,記載一篇以“你和你一家”為題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分析神對家庭的心意:“起初造亞當,夏娃,使二人成為一體。可見神從造人的開始,便定意以‘家’為單位,‘家’成為神賜福的地方。”由此得知神喜悅人能享受家庭幸福,信必須以“全家歸主”為己任,使整家人都能享受主的恩典。這位作者更認為:“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話,事實上是我們“傳福音的路線”。意即:傳福音當以自己家人做着眼點,這並不是說信徒只顧自己的家人,不理會他人。而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若不為自己全家歸主禱告,那麼為中華歸主,世界歸主的禱告便是虛空而不實際的。”故此,信徒要靠着主的恩典,在生活上為神發光,好好地在家人中過屬神的生活,對家人盡我們的本分,為他們向神提名代禱,直到他們相信的一天。

  向家人傳福音無疑不是一件容易事,但神的心意喜悅我們照顧家人,為他們代禱。奧古斯丁的母親曾為自己的兒子代禱和流淚多年,終於神聽了她的禱告。衛斯理約翰的母親也同樣為家人代禱而得到神的應允。在歷史上真有不少為家人代禱的人,得到神的賜福。在同一期的“中信月刊”中,有另外一篇文章記載着一位陳姊妹的見證,她在家庭中靠着主的恩典,慢慢地將家人一個,一個的帶到主面前,以致全家連父母十一人歸主!在陳姊妹的經歷中看到:當一位信徒注重“全家歸主”的時候,他必然會關心其他人靈魂得救的。因為這位陳姊妹後來進了神學院受造就被神使用。

  保羅對同胞的愛心堪作今日信徒的榜樣:“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九:1-3)

  故此,信要體貼神的心意,好好照顧家人,為他們靈魂得救的問題代禱。

二.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除了注重“全家歸主”外,信徒更要明白神對世人的心意。彼得在其書中明言:“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因這緣故,神將廣傳福音的使命交託給每一位信徒:“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明白神對世人的心意,不但激勵我們去奮力傳福音,救靈魂;更叫我們知道應向未信者作甚麼。既然神對世人的心意是“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二:4)故此,我們不單將完整的福音傳給未信者,更要教導他明白真道。因此,扶立,栽培工作是十分重的。在耶穌基督頒佈給教會的大使命中,我們往往側重了“去”字,而忽略了整個大使命的句子中,動詞是“使…作門徒”,而其他被譯為“去”,“教訓”及“施洗”等字,都是分詞,即是輔助性的。故此,大使命的意思着重無論信徒去那裏,都要以“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為首要任務,甚至為人施洗,教導他們,都要以使他們能“作門徒”最大目的,那麼,主就會常與信徒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由此得知大使命着重兩方面。而這兩點亦是教會存在的目的和使命:(1)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亦即傳福音EVANGELISM;(2)教訓信徒遵守主的吩咐,亦即造就信徒EDIFICATION。這是教會存在的雙重任務——對外,傳福音,搶救靈魂;而對內,教導信徒敬拜神,又以神的話語造就他們。

  若一間教會只談傳福音,但不看重教導,栽培信徒的話,神的心意未能得到完全的滿足,亦未能完成整個主的使命。這所教會是一間根的教會,信徒很易被人引誘,誤信異端邪教。而相反的,一所只談造就而不談傳福音的教會,是“死海式”的教會,因為沒有新血加入教會,信徒頭腦大,而手腳短少,是典型的怪人,因為他們不懂得分享基督的愛。惟有一所看重傳福音,又提倡教導,造就信的教會,是神喜悅的教會,是有活力的教會。唯盼今日的教會都能實踐她存在的任務和目的——這亦是神的心意——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三.神必向信徒追討非信者喪命的罪

  信徒的責任未必是要使所相識的人,個個都信主;但我們的責任卻要將基督介紹給每一位相識的人。並非每個人都願意相信耶穌,但耶穌卻願意得着每一個人;故此,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將“耶穌愛每一個人”這好消息告訴他人。

  正如以西結先知一樣,信徒是神所立的“守望者”(結三三:1-9)。神委派我們作守望者,要我們警戒惡人離罪歸神,這是我們的任務。我們不應推捨這責任,否則當審判時,我們未信主的家人會控訴我們:為甚麼不將福音傳給他們?若我們忠於這託付,向他們傳了完整的福音,即或他們不信而淪亡,這罪也不歸於我們。

  使徒保羅福音的心志和責任感應作為我們的激勵:“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唯願我們都效法保羅,以一種欠債的心情,努力向親友傳福音(羅一:14-15)。

各期文章 訂閱本刊

尋找《金燈臺》文章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