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我是“學生”還是“師傅”?

陳終道

 

  “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1-2)

  主耶穌升天之前,十二門徒曾不止一次爭大,而受主的訓導。但五旬節聖靈充滿之後,門徒們已沒有爭大的事,甚至彼得當眾受保羅的責備也不在意,仍然互相尊重,沒有“心病”留下(參加2:11-14,彼後3:15-16)。

  雅各為甚麼在此勸信徒“不要多人作師傅”?又指明這封信是寫給散住十二支派的人(特別強調其對象是指猶大信徒)。他們較可能是彼得與十一使徒第一次講道時信主的人。當他們散住各處(或各國)而建立了教會,各小群體一同聚會時,有人好為人師,而引起明爭暗鬥,那正是重蹈使徒們早期爭大的覆轍。所以雅各在書信中特別題醒他們說:“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

  對猶太人來說,人若對聖經有造詣,或宗教方面受尊敬的,也會在社會上大受尊重,所以作師傅是很尊榮的身分。雅各要他們知道作師傅的,雖或在人前多得一點虛名與敬重,但在神前卻要向神多交賬;大概當時有些信徒爭作師傅,自覺高明,而論斷弟兄,故意挑剔別人的不是,以顯出自己的是;外表謙虛,內心中看不起人,是給魔鬼留地步的病態,並且引起信徒與同工之間互相論斷,各懷鬼胎。

  雅各指出,我們用心追求一種屬靈的德行,或一種關乎靈命進深的操練,遠勝過追求一種比較得人尊敬的地位。作師傅的人仍難免有過,而要受神更重的判斷;但一個人若在言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一個完全成熟的人,這比作師傅的,還要光榮(雅3:2)。

  主耶穌在世上時曾教導門徒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他們彼此都是弟兄,只有主耶穌是他們的夫子(參太23:8),又稱他們為“學生”(太10:24-25)。所以這種爭大的事與主的教訓相違背。基督徒的今生,都是“學生時代”,我們應當隨時保持學生的態度。教會中雖有神所設立的教導人的“教師”一類職分的人,但並非人可以自取,乃是神恩賜的職分(弗4:8-12)。保羅說他傳福音是出於不得已的,這不是說他不願傳福音,而是他對神交給他的託付有很強烈的逼切感,使他有不得不傳的感覺。他成為教導人的人,也不是他自己選取的,神既把這樣的職分和恩賜交付他,豈能辜負神的託付?(參林前9:16-17,弗4:7-12)。

  在教會中是否有越來越多的人使我看得不順眼?我知道那是甚麼現象嗎?我是否自覺可以作師傅中的師傅?是那些人不會用才,還是神要我繼續做個好學生?若未能作師傅便心懷不平,愛心冷淡了,那是幼稚還是成長?

  默記金句:

  “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