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回憶會曬成鹽

─人都會對過去頻頻回顧,不僅是羅得的妻子─

殷穎

 

  當主向門徒曉諭末日來臨的景象時,曾語重心長地講了一句話:“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路一七:32)。
  我仍然記得在1970年初訪聖地時,曾到熾熱的死海去體會躺在水面上,卻不會下沉的經驗。死海的周邊寸草不生,卻有許多鹽山,其中有一座鹽岩,頗似一個人的立狀,據傳說,此即為羅得的妻子。當上帝以硫磺火燒毀罪惡之城所多瑪與蛾摩拉時,神差天使用雙手將羅得與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兩個女兒,由城中拉出來。警告他們:“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但羅得的妻子,因心中放不下城中的親友以及家財,還是回頭一瞥,就變成了一根鹽柱(創一九章)。所多瑪與蛾摩拉的毀滅是那時代的一個大悲劇(兩城最嚴重的罪行,便是今日盛行各地的同性戀)。羅得的妻子,是那個大悲劇中突顯的一個例子,但羅得妻子在城毀時戀戀不捨的回顧,卻是可以同情的,因為我們都有相同的經驗:要揮別過去,對以往不再眷戀,是非常不易的。但,“臨去秋波那一轉”,卻會使你一度得救的生命,再陷危機。如今矗立在死海旁邊的那根鹽柱,在向後代千千萬萬對過去無法忘情的人們,訴說着它(她)悲慘的見證,一個關於鹽的見證。
  耶穌要門徒回想羅得的妻子,而羅得的妻子,是一個鹽的故事。耶穌也曾勉勵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五:13)可見鹽有兩種作用,一是正面的,就是要有味,使人們可以藉它成為有味的人生。一是負面的作用,那便是失了味,而被棄置與踐踏。但鹽可能會失了味嗎?我曾將死海旁的鹽柱用手抹一下,放在口中嚐嚐,鹹得發苦,那是另一種味,是不能用來烹調,不能食用的有毒的味,故只能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鹽為食品的主要調味料,我們每日吃的麵包裏,便有鹽的成分。鹽能使人回味無窮,是對人生有益的,且是人人都不可或缺的東西。人在生活中若缺了鹽,真是不可想像。鹽是無可替代的生活必須品,應僅次於陽光,空氣和水。
  耶穌教導門徒作鹽的鹽,並不是生活中物質的鹽,而為屬靈的鹽,是生命中的鹽,可以作為靈性的防腐劑及靈性中的調味劑。它比生活中的鹽更為重要。但也可能會失味,成為無用之物,被丟棄而踐踏。
  羅得的妻子因懷念罪惡城中種種的人與物,而回眸一瞥,才化為鹽柱。人對罪惡的懷舊與羅得妻子一樣,也是頻頻回首,回味無窮。身雖已離開罪惡之城,但心仍戀慕之,嚮往之。可見羅得妻子的得救,並非出於情願,是由天使勉強拉出來的。故她一步一回頭,終於變成鹽柱。
  鹽有許多作用,但主要的作用是主說的“味”,而味是看不見的,要嚐了才知道。而鹽在發生作用時,已完全失去了它自己,當它調和在飲食中時,已不再是一顆顆四方塊的鹽粒,甚至,也不是鹽末,而是完全無色無嗅地融化在食物中,當進到人的口中時,才會嚐到它的味。主要我們作鹽,作有味的鹽,就是要調和鼎鼐,犧牲自我,貢獻自我,使嚐到的人能體會出主恩的滋味。並不是一粒粒有棱有角有形體的鹽,鹽若失了味(不能再發生味的作用),徒具外觀,便無用處,也不足以觀賞,只能棄而踐踏,這便是有形體之鹽的命運。
  人回憶裏的事物,能使人們刻意回顧的種種,那些在人心目中可以戀慕誇耀的東西,那些在“想當年”中的偉大事蹟,都是與肉體及情慾有關聯的。想多了,都可以在回憶中曬成一粒粒的鹽,甚至可以結成一根根鹽柱,成為羅得妻子的化身。
  主要我們回想羅得的妻子,並不是要我們效法羅得的妻子,頻頻回顧罪惡之城所多瑪,而是要以羅得的妻子作為鑑戒,以免我們也變成矗立在死海之畔的一根鹽柱。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九期 07.5
作者殷穎牧師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