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應許之地”

殷穎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一二:1-3)

“應許之地”的緣起

  當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共同始祖亞伯拉罕(亞伯蘭)當日在迦勒底的吾珥(幼發拉底河畔,今之伊拉克境內)之昌盛繁華的地區,度着安樂歲月的時候,突接上帝的召命,要他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所要指示他的地去(按即“應許之地”的迦南,創一二:1-3)。亞伯蘭二話不說,立刻放棄家鄉的一切,摒擋上路。但當他辛辛苦苦地越過幾乎是不毛之地的曠野,到達迦南時,只是一介客旅。當地的迦南人並不認同他的身分,而且不久還遇上了饑荒,要到埃及去避災;卻發生了亞伯蘭因妻子貌美,怕禍及自己性命,而偽稱其妻為妹的事件。後埃及法老王果然將撒萊取進宮中,卻因神降禍才將撒萊歸還亞伯蘭(創一二:10-20)。稍後又因姪兒羅得與他爭牧地而分手。亞伯蘭離開家鄉時,因家大業大,僕從如雲,且擁有自己的武力,故在四王與五王戰爭之後,率兵將劫餘的姪兒羅得救回(創一四:13-16)。但羅得所居住的所多瑪與蛾摩拉二城,因罪大惡極,上帝決意將二城毀滅。亞伯拉罕向上帝一再求情,但這二城卻連十個義人也找不出。最後二城遂遭天戮,羅得僅以身免(創一九:23-30)。
  上帝向亞伯蘭作出的應許,是要賜福他的後裔昌盛如天上的星一樣眾多(創一五:5)。但亞伯蘭卻無子嗣,其妻撒萊心急,便為亞伯蘭納妾夏甲,而生下了如今泛阿拉伯人的宗祖以實瑪利(創一六:1-16)。但後來神賜福撒拉(撒萊)生下了以撒,是為以色列遠祖的第二代,即以色列的父親。這兩個族裔如今卻在中東勢如水火,彼此為仇;牽動了舉世的不安,並使全球陷入空前的恐怖時代。
  亞伯拉罕當初如不接受上帝的呼召,繼續住在迦勒底的吾珥,終其一生不過是一位富家翁,會沒沒無聞以終,當然也不會經歷許多驚心動魄的大事。但亞伯拉罕選擇了順服上帝的差遣,而且是絕對的順服:是不以人之常理去衡量的順服。終於成就了上帝揀選亞伯拉罕後裔這個民族來承擔救世的大任,最後在耶穌基督的身上落實了神拯救的計畫。但上帝向亞伯拉罕承諾的,要賜他為業的迦南地,在亞伯拉罕的妻子死後,卻還要用四百舍客勒的銀子向赫人購買一塊地,在麥比拉洞中安葬了他的夫人撒拉(創二三:1-16),最後他自己也葬在那裏。
  迦南(今之巴勒斯坦)便是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也就是今日以色列與阿拉伯各國連年爆發衝突,相互爭奪的地方。在這塊土地上的戰爭,導致中東甚至全世界都甚為不安。

“應許之地”的疆域

  這塊“流奶與蜜”(耶一一:5)的“應許之地”,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據創世記記載: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一三:14-15)

  而當時亞伯蘭所站立的世界,北至黎巴嫩冰雪覆蓋的群山,南至尼革的荒蕪曠野,西至大漠,東至大海,這便是巴勒斯坦的自然疆界,今日的以色列所在地。在歷經多次戰爭,特別是經過1967年六月的“六日戰爭”之後,復經多次折衝而出現的新疆界為:北鄰黎巴嫩與敘利亞(戈蘭高地),南接亞科巴與沙地阿拉伯,另在西乃半島之迦薩走廊則已退出,東濱地中海,西與約旦接壤處稱為西岸屯墾區。以色列在該地建立了長達八百六十一公里的防禦圍牆。而這就是所謂的“應許之地”,在靠近地中海的一條狹長地帶。這條狹長地帶,就世界甚至中東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彈丸之地;但卻掐住了中東的咽喉,挑動着舉世的神經。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整個世界的經濟與全人類的生命;讓世人的眼光不能不投以關注,甚至屏息以待它未來的發展。
  耶和華上帝賜給亞伯拉罕後裔的是一塊“流奶與蜜”之地。我兩度訪問聖地,也嚐過當地的奶與蜜。我所品嚐到的,其實並非奶與蜜的滋味,而是神豐富的恩典。在這一帶實際不能算是肥沃的土地上,神讓舉世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都能享受到神恩的豐盈。其實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中,多少仍然帶有游牧民族的況味,奶是游牧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以色列人在定居迦南後,便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以色列北部加利利的平原,還算肥沃,生產大量麥穀,耶穌在祂撒種的比喻中,便可顯示當地人的農作生活。但南部猶大則為荒磧的曠野,許多地方寸草不生,牧羊也很艱辛,但卻盛產葡萄。這便應驗了以色列為十二個兒子最後的祝福:“猶大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把驢駒拴在美好的葡萄樹上,他在葡萄酒中洗了衣服,在葡萄汁中洗了袍褂。他的眼睛必因酒紅潤,他的牙齒必因奶白亮”(創四九:11-12)。在常年缺雨的猶大荒漠上,能盛產葡萄,確是一種神蹟。但就整個巴勒斯坦的地理環境而言,這裏實在算不上是一片沃土。1948年以色列復國之後,便努力克服缺水的困難,其中包括大量用海水製淡水。他們居然能種植出舉世聞名的海法柑橘,也是近代農業的奇蹟。其實以色列人最羨慕的還是中東的石油。中東除以色列之外,各地都有豐富的石油藏量,惟獨巴勒斯坦一滴石油也沒有。在“六日戰爭”時,以軍拿下了西乃半島,便立刻忙着開採石油,但不久在聯合國的調停下,不得不將西乃歸還埃及。最初以色列開國的第一位總理梅爾夫人,便曾抱怨:當初摩西錯領他們來到迦南,因中東只有此地沒有石油。

“應許之地”近代的戰爭

  讓我們再來看看“應許之地”的國防。自古以來,以色列國便無天然的國防屏障,三面都是強敵環伺,一面是大海。以色列是朝夕都在備戰狀態中過日子,而周圍的阿拉伯世界都揚言要將以色列人趕到海中去。所以以色列有一個政策是:“不要教年輕人學會游泳”,以示守土的決心。因此,以色列在1967年六月,在洞悉周圍的敵國要聯手消滅以色列國之後,便不得不採取先發制人的閃電戰爭,制敵機先,以突襲的方式先消滅了埃及優勢的空軍,在六日之內將周圍的強敵打敗,並佔領一大片土地,據為國防的要塞。事後雖歸還了西乃半島,今天並主動撤出了迦薩走廊,但卻不肯自西岸撤離,並且築了圍牆作為防守。北部的戈蘭高地更不能撤出,因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可直接威脅到以色列的本土。
  上帝所賜給以色列為業的“應許之地”,目前的國土面積為22,07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七百二十萬;其科技經濟工業指數,據聯合國統計:在2006年的世界一百七十七國中排名第十三,在中東則為最高,在亞洲位居第三。軍事方面,在中東應首屈一指,以色列是一個具有核子武力的強國,這主要是由於美國的支持。但以色列雖擁有最現代化的武力,與歐美的支援,仍然無法與周圍所有阿拉伯的國家為敵,其實以色列的前途未卜。
  耶和華上帝為何要祂的選民千里迢迢地來到這樣一個十分艱難,不易生存的地方?的確值得我們深思。而神的兒子耶穌基督要降世為人,神又何以要祂生在一個貧寒的木匠之家?且生後便要逃亡埃及,遠走千里,以逃避希律王的追殺?最後又死在人間最殘酷的十字架上?這都顯示出上帝的天心。
  以色列人居住生存的“應許之地”,由於四周無國防屏障,故自古以來,歷代的以色列君王都要在周圍的列強中,找一個最強的國家,作為其保護國;由埃及而亞述而波斯,但最後仍不免滅亡。且國破民徙,以色列最後被放逐到各國流亡,並且在二戰中慘遭納粹迫害,六百萬猶太人被殺害,並投於火爐中。神的選民受盡了苦難。
  二戰以後,1948年以色列人有機會復國,再回到睽別了兩,三千年的“故土”。但這“應許之地”早為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居住,且已長達數百年之久。如今猶太人回來要重整“家園”;而唯一的歷史檔案與根據,便是聖經。經上說:神將這地賜以色列人永久為業,即是所謂的“應許之地”。
  上帝當初何以要賜以色列人“應許之地”?又“應許”了甚麼?是僅僅一塊在巴勒斯坦的土地嗎?這應許之地已完成神的應許了嗎?如果神的“應許”尚未完成,則這塊土地仍負有相當的任務。但如果已經完成了它在其上的應許,以色列人還有甚麼充分的理由,要佔領這塊土地,甚至不能與在當地生長的巴勒斯坦人和平共處嗎?

神的應許已經成就

  首先,神對今天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遠祖亞伯蘭所立下的應許為:“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一二:1-3)而這個得福的應許,就是彌賽亞救主的降生,以及祂為世人在十字架上的贖罪;這件事在兩千年前已經發生並且完成了。如今世人已經由亞伯拉罕的後裔得到這福分了,這表示神的應許已經完成;巴勒斯坦這塊“應許之地”的任務也已達成了。正確地說,“應許之地”已成為一個歷史的名詞。以色列人當然可以住在這塊土地上,而已在該地聚居了數百年的阿拉伯人也可以住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可以和平同居,共存共榮,並沒有相互仇恨的必要。
  其次,當初上帝之所以要以色列人來到這裏,到一個四周沒有國防屏障的地方來建國,就是要以色列人學習倚靠上帝,而非倚仗武力與馬兵(賽三一:1),更非倚仗勢力與才能(亞四:6);但以色列人歷代以還,無不要選一個大國作倚靠,以求生存。今之以色列仰仗美國,便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這也是以色列迄今為止,仍然掙扎在困境中的原因。

新約與新應許

  我們必須了解神對以色列在舊約的應許已經完成了。神今天已與祂的選民(一切信主的屬靈的亞伯拉罕的後裔)另立了新約:

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着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因為他們不恆心守我的約,我也不理他們。這是主說的。(來八:8-9)

  而這新約與新應許,並非是在地上的土地,而是屬天的永遠的產業(來九:15)。
  我們必須要三思基督對彼拉多所說的話:“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一八:36)。神的國度既不屬這世界,巴勒斯坦這塊已經完成了神之應許的“應許之地”,還需要犧牲無數生命,甚至世界的和平,去爭奪它寸土的得失嗎?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四八期 2010.7
作者殷穎牧師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