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負耶穌的軛享安息

陳梓宜

   

經文:馬太福音十一章28至30節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吧!我將使你們得享安息。你們要負我的軛,向我學習,因為我心裏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會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環球聖經譯本》)

   主耶穌呼喚所有勞苦和擔重擔的人到祂那裏去,祂要讓這些人得享安息。在主裏得享安息,令人想起信徒離世之後能夠“安息主懷”。誠然,每一個忠心跟從主的信徒,死後可以得享安息,不但歇下世上的勞苦,而且在主的得勝裏享受永遠的平安;這是主給我們的寶貴應許。不過,這段經文記載主耶穌呼喚人們到祂那裏去享安息,更是指活在世上時在主裏得享安息;而祂使人享安息的方法,是要人負祂的軛。

   負軛,通常是奴役的涵義;脫軛才得釋放,負軛又如何安息?古代的人會用軛套住動物,使牠們能夠從事耕田或運輸等工作;也會在囚犯身上套軛來限制他們。聖經則以“重軛”來描述以色列人在埃及受法老的奴役和壓迫(利26:13)。負軛使人想起的,往往是勞苦、擔重擔,或受壓制的景象;負軛而得安息,令人難以想像。

   關鍵在於耶穌要我們負祂的軛:“你們要負我的軛”(太11:29)。“軛”在古代社會的功用有引導或控制的意義;而在猶太人的文化用語中,也有以負軛來指人接受和服從教導(參《便西拉智訓》51:23-27)。主耶穌說“你們要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顯明這負軛就是“受教”的意思。負耶穌的軛,向祂學習,就是接受和順從祂的教導,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安息。

   耶穌指出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這是對應當時一些律法主義者的教導成為壓制人們的重軛而言。下文(太12:1-8)就記載法利賽人遵守律法到了一個地步,當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經過麥田覺得肚餓,採摘麥穗來吃的時候,他們都指責門徒做了安息日不可以做的事情。或許這些法利賽人認為採摘麥穗屬於收割的工作,因此認為那是不得在安息日做的(出34:21)。他們嚴守安息日,並且把他們在安息日不可作工的標準壓在別人身上,要求人們接受和遵守;可是這些標準有許多只是屬於他們對律法的詮釋,而不是聖經本身的教導。有一次,主耶穌在安息日趕鬼,被敵人批評;耶穌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嗎?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路13:15-16)其實,神要人守安息,是要叫人得安息,而不是叫人受壓制。當時不少猶太人雖然竭力遵守律法,追求成為神所喜悅的義人,但結果他們的教導奴役自己也奴役他人,成為沉重的軛。主耶穌呼籲人們負祂的軛,向祂學習;因為惟有祂的教導才能使人得安息。主耶穌的軛是容易的,是輕省的;祂的教導使人得生命,使人從奴役中得釋放。

   這世上有許多教導和價值觀;在生活的不同層面,人們往往有各種要求。我們同樣可能為了追求達到某些標準,而將不必要的重擔加在別人身上,或者加在自己身上,被這些價值觀捆綁了。就像那些法利賽人,把焦點放在他們所追求的標準價值,不知不覺偏離了神的心意,結果越追求,越勞苦,使人完全不得安息。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生命透不過氣,沒有安息的時候,真的要好好去到主的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接受主的引導,學習祂的教訓,得着神話語的更新。主耶穌要使我們的生命得到安息。

   在這裏,主耶穌特別提到祂心裏柔和謙卑(太11:29)。柔和謙卑是人面對神的時候的重要態度,也惟有在神面前柔和謙卑,人才可以真真正正的順從祂,才可以得着安息。反之,人若在神面前自高自大,拒絕順從神,就得不着安息。

   以色列人的經歷是我們的鑑戒。當神與他們立約的時候,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使你們不作埃及人的奴僕,我也折斷你們所負的軛,叫你們挺身而走。”(利26:13)神拯救以色列人,折斷了埃及人放在他們身上的軛,並且將律法賜給他們;以色列人卻心高氣傲,離棄神的教導和律例。神差派許多先知勸他們悔改,但他們拒絕回轉。耶利米書記載,當時以色列人的權貴和領袖都“曉得耶和華的作為和他們神的法則”;哪知這些人心裏剛硬,是“齊心將軛折斷,掙開繩索”(耶5:5),要掙脫神的律法和教導。神勸戒以色列人遵行祂的道:“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裏必得安息。”但他們竟說:“我們不行在其間。”(耶6:16)以色列人堅持偏離神的道,要行自己的路,結果苦不堪言。主耶穌已經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了;我們內心真的要柔和謙卑,甘心順從祂。惟有謙卑服從主的教導,我們才能得安息;如果我們心高氣傲,離棄祂的教導,偏行己路,就必落入犯罪的痛苦掙扎之中,無法得享安息。

   讓我們回應主耶穌的呼籲,謙卑地到祂那裏去,負祂的軛,向祂學習,一生服從祂的教導。主耶穌應許:“這樣,你們就會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安息。”

 

金燈臺活頁刊第195期 2018.5
作者陳梓宜傳道為本社總編輯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