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我們需要批評!

寇世遠

 

  這題目可能先給自己招來一個批評:不合經訓。

  因為雅各書第四章十一節明明警戒我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一節經文中三次提到“批評”,意思都是否定的:不可批評!據此看來,我這題目縱不離經叛道,怕也難以自圓其說。其實不然,這是中文的誤譯。

  此處中譯“批評”一詞,原文 KATALALEO,後者在新約中一共出現了五次:三次在雅各書第四章十一節,中譯均作“批評”(英譯如:RSV作Speak evil against,NASB作 Speak against, NIV作 Slander,均較近原意),還有兩次在彼得前書第二章十二節及二章十六節,中譯改作“毀謗”,較之“批評”正確多了。

  KATALALEO含有“低下”及“惡意講論”二意,對照雅各書第四章十一節上下文義加以引伸,它可以意譯為:擅居立法地位,自設標準,以輕看或低估他人,並惡意說人壞話,捏造事實,損人名譽。

  這和我們所需要的“批評”,迴然不同,絕對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需要批評,因為我們需要長進。沒有批評,教會不能有實質的增長;沒有批評,信徒不能有靈性的興盛(約參:2);沒有批評,聖工也不能有落實的效果。

  聖經有沒有鼓勵批評呢﹖有,而且很多。

  主耶穌曾經教導我們要“當面指出他的錯來!”(太一八:15),這個“指出錯來”,就是需要批評的主要理由。今天教會通病,有錯不肯承認,人也不敢指責,一味濫用“愛心”,遮蓋一切惡毒有害的過錯,忘了神的原則乃是“愛必管教”,也不接受使徒保羅:“用愛心說誠實話”的勉勵,難怪服膺真理的信徒們不禁嘆息:“愛心,愛心,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主耶穌又曾賜給門徒一個命令:“彼此相愛!”(約一三:34),祂也留下一個榜樣:“彼此洗腳”(約一三:14-15)作為實踐相愛的示範。按靈意解釋,彼此洗腳便是相互糾正錯誤,使之聖潔沒有瑕疵,合乎聖徒的體統。

  所羅門王用神賜智慧寫出警世箴言:“當面的責備強如背地的愛情”(箴二七:5)。他又勸人要“磨朋友的臉”(箴二七:17)朋友的臉怎麼磨呢﹖我想到孔子交友之道,恰對這經文提出了一個註腳。孔子所謂益友有三:

  友直──忠言逆耳,磨損臉面。(加二:8-16)

  友諒──虛懷若谷,被磨不怨。(彼後三:15-16)

  友多聞──相互切磋,磨出智慧的火花(呂振中譯:“容光煥發”,亦含此意)。這些,直接間接都指出批評的好處和重要,因此:

  末底改敢於指責王后以斯帖貪生怕死──雖然按常例說:她也無可厚非(斯四:9-17)。

  先知拿單敢於指責大衛王:“你就是那人!”──大衛曾指着神起誓說,這種人是該死的(撒下一二:5-7)!

  使徒保羅敢於指責教會柱石彼得“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因彼得有可責之處(加二:11-14)。

  但批評也不能漫無標準,如同主所形容的“這世代”:“不吃不喝被鬼附,也吃也喝是貪食”(太一一:16-19),我們所需要的批評,是有下列原則可循的:

  批評不是怨天尤人。在背十架走窄路時,我們應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絕不可心懷不平,口出怨言。

  批評不是嘩眾取寵。我們為的是討主喜悅,不是討人歡喜,人多也並不一定代表真理,有主同在才是多數(王下六:15-17)。

  批評不是借題發揮,轉嫁責任。我們反對以“原因”當“理由”,來苛責他人,寬諒自己(被路旁香蕉皮滑倒,是原因,但不能據為理由。可以痛罵路人無公德心,而絕不自審為甚麼不小心走路)。

  批評不是基於個人恩怨,乃是為了顯明真理。說“真理不辯自明”是對的,然而人不都有智慧,難免被“異教之風搖動,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因此說“真理愈辯愈明”,毋寧是更合乎今日需要。

  批評是對真理的絕對肯定;對虛偽,虛謊,虛妄,虛榮的無情否定。

  批評是當面的責備,不是背後的論斷。只能就事論事,不能加油加醬。

  批評是負責的,善意的,有建設性的據理直陳,期其允當;不是謾罵式的人身攻擊,和冷嘲熱諷的意氣用事。

  批評是為着對方的好處,助其改過遷善,出黑暗入光明,不是揭露瘡疤,使之成為“笑談”,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宅心仁厚,永遠有其必要。

  沒有愛心,不配批評。批評者須與被批評者有同負一軛之感。

  不經禱告,不敢批評;沒有聖靈引導,批評必動肉體,不能榮神益人。

  批評的言詞不一定說得合適,批評的態度也並不一定恰到好處,只要符合上述原則,我們就不能反對批評,就不能說不要批評。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焉知你我得了神兒女的位分,不是為了現今的機會嗎﹖此時你我若閉口不言…那麼,當年末底改對以斯帖的警告,遲早也可能臨到我們身上,因此我們堅持──

  我們需要批評!

各期文章 訂閱本刊

尋找《金燈臺》文章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