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天國子民的特質—敬虔的生活

林增聲

 

經文:彼得後書第一章1至11節

  彼得後書寫作目的之一,是要教導我們作為天國子民,如何活出敬虔的生活。使徒彼得發現在當時社會,出現了一些假教師迷惑信徒。所以他在本書開首,就勸勉信徒,要“認識”神和主耶穌。
  “認識”(ἐπίγνωσις)這字在原文是一個名詞,在本書出現四次(一:2,3,8;二:20),意指對“主耶穌基督的知識”(knowledg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彼得提醒信徒,惟有增強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和知識,才能透過以下三方面,來活出一個敬虔的生活:

一.要認識耶穌基督的大能力(一:1-3)

  彼得教導我們,要認識耶穌基督是那位“呼召”我們的主,祂是“榮耀和美德”的源頭,祂也是我們學習“美德”的最佳榜樣。當我們願意回應這呼召,就能倚靠“神的神能”,來活出一個“敬虔的生活”(3節,“生命”和“敬虔”是同義詞)。

  這“神的神能”,是指從主耶穌而來的復活大能力,當我們信主的那刻,這“大能力”重生了我們,並賦與我們活出新生命的能力,這新生命具備了神的一切美善特質;這就如一個初生嬰孩,他已經擁有人一切的特質,只要給嬰孩適當的食物和照顧,他就能長大成人。換言之,主不但呼召我們成為基督徒,並給與我們這新生命的大能力,使我們能活出一個敬虔的生活。

二.要擁有耶穌基督的特質(一:4-7)

  何謂“敬虔的生活”?這包括兩個層面,從消極的層面,這是指“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從積極的層面,這是指“與神的性情有分”(4節)。在聖經中,甚少用“神的性情”(divine nature, θεῖος φύσις)這個字,因為這字在異教社會中,常用來描寫“神明的特質”,例如在當時世代,正流行一種歪理,就是人可以倚靠自己的智慧來操練自己,最終就能擁有神明的某些性情和特質,甚至人最終可以脫離物質世界的肉體軀殼,變成靈界的神明。當時教會的信徒,正受這些異教思想影響。

  彼得有見及此,就一再重申,人不能靠今生的哲學操練,來脫離物質世界的敗壞;人也不能倚靠神明的力量,使自己化身為神明;我們只能透過耶穌基督的救恩,才能擁有“神的性情”。這不是說我們變成神明,而是指我們擁有從神而來的新生命,和新性情,使我們可以在今生中,不但不會同流合污,還可以活出聖潔敬虔的生活,從而彰顯出天國子民的特質。

  彼得接着在5至7節,將信徒應有的特質列舉出來,這清單是以“信心”為基礎,以“愛心”(ἀγάπη)為結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靈命成長的階梯,好像一加一地加上去,但若按原文意思,卻沒有這遞增之意;經文只是說要以“信心”為根基,並以殷勤的態度,來加入以下七種的信仰特質:
1.“德行”:我們若有得救的信心,並且讓這新生命成長,就必然會產生“德行”。這字的原文,與第3節的“美德”是同屬一字,泛指一切好行為。這正如雅各書所說,一個真心信主的人,必然會將信仰實踐在生活中,產生相應的好行為。
2.“知識”:我們不但要有好行為,也要加增對耶穌基督的“知識”,因為祂是一切美德的源頭。
3.“節制”:這是指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都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使我們活在聖靈管治之下。
4.“忍耐”:忍耐的真正意義,是在這個不屬神的世代,堅守信仰的原則,從而離開罪惡。
5.“虔敬”:這是指要過一個討主喜悅的生活。
6.“愛弟兄的心”(φιλαδελφία):這是指肢體之間的彼此相愛,這也是基督徒的記號。
7.“愛眾人的心”(ἀγάπη):彼得強調人若對耶穌基督有真正的認識,就必然會敬愛神,也會真誠愛人;換言之,基督徒不但要彼此相愛(φιλαδελφία),也要愛身邊的人(ἀγάπη),用生活見證來吸引人歸主。

三.要進入耶穌基督的國度(一:8-11)

  也許以上的“美德”清單,與現世道德主義者所倡議的目標和期望,有很多相仿之處;但假若我們能夠倚靠這位“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這份“美德”清單,就能成為我們靈命更新的方向。彼得最後將兩種人生結局擺在各人面前:
1.成為“眼瞎”,以至“失腳”和“閒懶不結果子”(8-10節);
2.信心得堅固,以至能“豐豐富富”地進入“耶穌基督永遠的國”(11節)。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想成為一個結果子的基督徒,抑或空手地迎見我們的主?這很在乎我們能否認識主的呼召,並倚靠聖靈所賜的能力,在生活中實踐以上的“美德”;這樣,我們的信心不但能得以堅固,並且我們能將神的愛,從自己擴展到主內肢體,最終透過對別人的關愛,將這福音帶給未得之民。盼望我們每位忠心跟隨主的天國子民,都能回應主的呼召,活出主的特質,和結滿果子來進入神的國,這樣就是神所喜悅的敬虔的生活。

 

金燈臺活頁刊第169期 2014.1
作者林增聲先生為香港葵涌平安福音堂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