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蒙恩人之歌(上)

劉廣華

 

  “蒙恩人之歌”可以說是詩篇第二十三篇的主題,因為當大衛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以一個蒙恩人的身分來讚美神,數算神的恩典。詩篇第二十三篇是古往今來最多人喜愛的一首詩。筆者曾經訪問過不少中西基督徒家庭,有許多都在他們的牆壁上掛着詩篇第二十三篇。有許多主內弟兄姐妹在快要離開世界的時候,都叫筆者念詩篇第二十三篇給他們聽。為甚麼有那麼多人喜歡詩篇第二十三篇呢?因為這篇詩能夠觸動每一個蒙恩人心靈的深處,引起每一個蒙恩人的共鳴。全詩只有六節。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詩二三:1上)

  這句話提醒了我們,神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與神有生命的關係。因為在古代,一個好牧人看他的羊如同自己的兒女,愛他的羊如同愛自己的生命。大衛曾經當過牧童,他深深的了解一個好牧人的心腸。他曾經對掃羅王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啣一隻羊羔去。我就追趕牠,擊打牠,將羊羔從牠口中救出來。牠起來要害我,我就揪着牠的鬍子,將牠打死。”(撒上一七:34-35)如果大衛打不死那隻獅子或那條熊,他自己就會被吃掉。可見好牧人愛他的羊,願意為他的羊捨命。主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一○:11)有了生命的關係,捨命的愛才會很自然的流露出來。

“我必不至缺乏。”(詩二三:1下)

  缺乏是人生的一部分,誰敢說我必不至缺乏呢?只有對神有大信心的人才敢說。對神有大信心的人真的不至於缺乏嗎?筆者剛來美國的時候,曾經被請到一家古老的美國教會證道。那個教會創於十九世紀中葉,他們創會牧師的座右銘“只要信”被傳頌到如今。據那個教會的會友說,當教會剛成立的時候,只有幾家人,人才缺乏,錢財缺乏,甚麼都缺乏。有一天早上,當牧師為他的羊群禱告的時候,神就對他說:“你們禱告,無論求甚麼,只要信就必得着。”(太二一:22)牧師就立刻用“只要信”作他的座右銘,於是每一個主日都鼓勵他的羊群說:“你們只要信!”很快神蹟就出現了,神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教會大大的興旺起來,一無所缺。跟着,神的靈感動全美國許多牧師都傳揚與信心有關的信息。這是十九世紀美國教會的特徵。這個信心大運動,造成了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的屬靈大復興,這個屬靈大復興帶來美國的繁榮。當筆者剛來美國的時候,還經常在公路旁邊看見一些與信心有關的牌子,如:只要信(Only believe),信心得勝(Faith is the victory),在信的人凡事都能(Everything is possible for those who believe)等。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詩二三:2上)

  筆者在少年時代就聽到不少長者說,那個“使”字有勉強的意思。因為羊有很大的好奇心,總覺得自己草場上的草不好吃,別處的草才好吃,於是牧者就勉強他的羊乖乖的躺臥在自己的青草地上,吃自己的青草。他們又這樣解釋說,我們是主的羊,青草就是神的話語。我們信徒的軟弱,就是不喜歡追求神的話語,總覺得世界的東西比較吸引。後來筆者蒙召作了神的僕人,研讀許多參考書,發現許多參考書所講的,都與長者們所講的差不多,筆者也就這樣的接受了,直到後來筆者有機會前往聖地去考察,才恍然大悟。

  原來聖地是一片曠野,在大衛的年代,根本就沒有我們今天所說的青草地。在聖地的牧羊人很辛苦,天天領着羊群在曠野到處尋找有草的地方。青草地只是一種夢想而已,可能永遠都看不見。所以,“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神能夠使我們的夢想得到實現。少年大衛的夢想是甚麼呢?筆者相信他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像他的哥哥們一樣,能夠替國家人民服務,因為當時以色列國正面臨大危機,天下無敵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亞帶兵來犯境。歌利亞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建議以色列選出一位勇士,與他一對一的交手。如果他輸了,非利士人就投降,作以色列人的奴隸;如果以色列的勇士輸了,以色列人就投降,作非利士人的奴隸。大衛聞言,希望自己能夠面對歌利亞,把他殺死,替國家解危。不但如此,聖經告訴我們,神還賜給他連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福分,使他作以色列的王。神賜給我們的恩,超過我們所想所求,正如使徒保羅說:“神能照着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詩二三:2下)

  “可安歇”說明了這是一個活水井,羊群可以停下來喝水,不需要到處去尋找水源。神所賜給我們生命的供給,能夠使我們得到完全的滿足。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7-38)這是心中有基督的人的自然表現;這可能就是我們基督徒所講的“生命的流露”吧。筆者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讀文學作品。那時,有一批文學家把二十世紀描寫成一片淒涼的沙漠。這一批文學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海明威有一句名言,說:“這是一個迷失的世代(This is a lost generation)。”而海明威自己就是那個時代最迷失的人。雖然他抓到了名譽和財富,能夠滿足肉體的享受,但是他裏面沒有耶穌,沒有生命的活水。最後他用一根來福槍,對準自己的下巴,開了一槍,在迷失當中結束了他的生命。海明威的一生,說出了心中沒有神的人,他們的心靈是何等的空虛,何等的迷惘!

“祂使我的靈魂甦醒。”(詩二三:3上)

  人有身體和靈魂。“祂使我的靈魂甦醒”證明大衛的靈魂從前是沉睡的。一個靈魂沉睡的人不能夠為神作甚麼,所以神要我們的靈魂甦醒過來。若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神不願意祂的兒女僅僅得救,神要祂兒女的靈性大大復興,可以為祂作更大的事。大衛的靈性得到大復興之後,他首先殺死巨人歌利亞,“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神”(參看撒上一七:46)。跟着,大衛使用他一生的時間,建立一個高舉耶和華神的國家。

  主耶穌曾經對祂的門徒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約一四:12)更大的事,筆者相信就是實踐基督的大使命,把福音傳遍普天下。筆者深深的覺得,今日神大大賜福給中國有一個原因,就是要喚醒所有中國信徒負起實踐基督大使命的責任。我們要向神禱告,求神指示我們如何將福音傳遍中國,東南亞,非洲,歐洲,美洲,澳洲,直到地極。十九世紀英國經濟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 1852-1883)在其名著歷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說:“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人的。”他的話今天已經應驗了。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詩二三:3下)

  義路不是人認為是正的路,而是神看是正的路。箴言說了兩次:“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一四:12,一六:25)箴言是所羅門編寫的,這句話可能是他自己痛苦的經驗。當他年輕的時候,他以為正的路就是“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傳二:10上)這就是今天美國人所說的“花花公子哲學”(The Playboy philosophy)。當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醒悟過來了,覺得“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所以最後他說:“你趁着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一二:1)一個記念主的人,必然走主眼中看為義的路。然而,走義路並不容易,正如使徒保羅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下)所以神為祂自己的名親自來引導我們,與我們同行,走在正路上面。(下期續)

 

金燈臺活頁刊第170期 2014.3
作者劉廣華牧師為佛羅里達州美亞美華人浸信教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