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讀經講義



肆 鑑戒與鬼宴(10章)

讀經提示

  1. 保羅把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的經歷跟基督徒得救的經歷合在一起講有甚麼意義?對解釋舊約預表有甚麼重要的影響?是否舊約全部的歷史都有預表的意義?解釋預表有甚麼規則嗎?
  2. 本章1至10節引用作為信徒鑑戒的舊約史實共有幾項?記載在舊約甚麼地方?對現在的基督徒是否合用?
  3. 為甚麼使徒特別提醒那些自以為站得穩的人?既然聖經應許說神必不叫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為甚麼還會有許多信徒因試探而跌倒?
  4. 參加鬼宴和吃祭過偶像的食物有甚麼不同?“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的解釋,對今天教會擘餅和教會立場的見解方面,有甚麼重要的影響?這句話正確解釋是甚麼?根據基督徒不該參加鬼宴的原理看來,是否也不可以參加其他異教的禮拜?那麼可否到異教寺廟參觀?
  5. 本章23節提到信徒行事的總則,跟六章12節有甚麼分別?按本章25至30節看來,信徒究竟可否吃祭偶像的食物?保羅說他“凡事都叫眾人喜歡…”(33節),有甚麼真理限度嗎?

第十章

1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2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3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4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5但他們中間,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6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7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8我們也不要行姦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9也不要試探主,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10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11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12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13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14我所親愛的弟兄阿,你們要逃避拜偶像的事。15我好像對明白人說的,你們要審察我的話。16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麼?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麼?17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18你們看屬肉體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豈不是在祭壇上有分麼?19我是怎麼說呢?豈是說祭偶像之物算得甚麼呢?或說偶像算得甚麼呢?20我乃是說,外邦人所獻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願意你們與鬼相交。21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宴席,又吃鬼的宴席。22我們可惹主的憤恨麼?我們比祂還有能力麼?23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24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25凡市上所賣的,你們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甚麼話;26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27倘有一個不信的人請你們赴席,你們若願意去,凡擺在你們面前的,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甚麼話。28若有人對你們說,這是獻過祭的物,就要為那告訴你們的人,並為良心的緣故不吃。29我說的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我這自由為甚麼被別人的良心論斷呢?30我若謝恩而吃,為甚麼因我謝恩的物被人毀謗呢?31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32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33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

  上章保羅用個人的見證,說明他雖然有權利,可以作這事或那事,可以娶信主的姊妹為妻或靠福音養生;但他卻為福音的緣故,放棄了他可以享用的權利。他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因為他的生活行事都是向着一個崇高的目標,就像他自己所說的:“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本章保羅引證以色列人失敗的經歷,更進一步的說明:一個人如果沒有崇高的生活目標,體貼私慾而行,就很可能妄用自由而招致失敗。基督釋放我們從罪惡和律法出來,絕不是叫我們自由去犯罪,而是叫我們可以自由而樂意地獻上所有的權益,為福音作見證。

一.鑑戒(10:1-13)

1. 以色列人所蒙的恩典(10:1-4)

  這幾節講到以色列人蒙恩的經歷。雖然時代背景完全不同,可是在屬靈的原則上,跟信徒的經歷還是相似的;所以,以色列人的經歷可以作為我們的鑑戒。注意:使徒時代跟舊約時代已經相差了兩千多年,使徒引用兩千多年前的事警戒他那個時代的信徒,並不認為過時或不合用。

  A. 曾在雲裏海裏受洗(10:1-2)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10:1)

  保羅說這話似乎是對猶太人的基督徒講的,因為他提到“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猶太人的祖宗並不就是外邦人的祖宗,而哥林多信徒有很多都是外邦人,為甚麼保羅這樣對他們說呢?可見保羅乃是以預表的靈意來講解這幾節經文。雖然按肉身說,以色列人只是猶太人的祖宗,但按靈性來說,他們也象徵着神子民的祖宗。我們跟以色列人同有一位信心的父,就是亞伯拉罕。所以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某些經歷,也可以作為我們離開屬靈的埃及的某些預表。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這“不曉得”當然不會是指信徒不曉得出埃及這件事,而是不曉得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的屬靈意義。保羅不願意他們不明白這屬靈的預表;因為這些事可以作信徒的鑑戒(11節),若不明白,就是屬靈的損失。哥林多信徒雖然知道這些歷史,可是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其中的屬靈原則;所以保羅在這裏加以解明。

“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10:2-4)

  這幾句話具有解釋舊約歷史的靈意作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有雲柱火柱帶領他們到了紅海邊。摩西用杖擊打海水,使海水分開,讓以色列人從海裏經過。當他們到了對岸的時候,海水又重新復流,把所有的法老追兵全部淹沒。這裏卻把那經過說成是:“在…海裏受洗歸了摩西。”以色列人從紅海經過而上了岸,浸在海裏的是法老和埃及的軍兵,不是以色列人,按理似乎不能說是以色列人受了洗(浸)。但保羅卻把以色列人從紅海經過這整件事解釋作“受洗”,可見這歷史是預表基督徒受洗歸入耶穌基督說的。使徒是把以色列人過了紅海,和埃及軍兵浸沒在紅海裏,這兩方面合併起來,作為浸禮的同一預表。所以,以色列人過紅海的整個經歷,就是信徒受洗(浸)的預表。

  B. 曾吃靈食喝靈水(10:3-4)

“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10:3)

  這裏所說的靈食,是指出十六章,以色列人吃嗎哪的經驗。神降下嗎哪,以色列人每天去拾取,四十年之久,以色列人就是憑神所降下的嗎哪養活他們。嗎哪就是以色列人走曠野的糧食。保羅稱這糧食為“靈食”,把舊約以色列人的嗎哪,預表新約基督徒屬靈的糧食,兩件事情合在一起講。主耶穌曾經說過,祂是天上降下來的糧食。祂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6:51)。可見舊約的嗎哪,就是預表耶穌基督;祂就是信徒生命的糧。今天我們跟主交通,讀祂的話,也就是領受主生命的糧食。主耶穌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下),這就是我們所吃的靈食。

“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10:4)

  這是出埃及記十七章所記載的事。當時,以色列人到了利非訂的地方,因為沒有水喝,向摩西發怨言。神吩咐摩西用杖擊打磐石,磐石就流出活水給以色列人喝(出17:1-7)。注意:使徒保羅稱這水為“靈水”,並說是“出於隨着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以色列人喝從磐石流出來的水,是一件歷史事實,保羅卻把這事蹟所預表的靈意解釋了出來。“那磐石”不只是磐石而已,而是預表耶穌基督的磐石;那從磐石流出來的“活水”,不只是水而已,還預表基督所賜給人的“生命的活水”(約4:14,7:37-38);那磐石受擊打,也不只是歷史的一件故事而已,還預表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受擊打(賽53:4)。

  “隨着他們的靈磐石”這句話,也是把歷史的事實跟屬靈的事實合在一起講。按歷史的事實,以色列人確曾從磐石得着活水。他們曾在干渴的境遇中,經歷到磐石出水給他們喝的神蹟。但這件歷史事實是要表明一項屬靈真理,就是在不可見之中,有一位他們看不見的“磐石”正“隨着”他們同行,供給他們的需要,解除他們的干渴。可見耶穌基督在沒有道成肉身以前,也是跟祂的百姓同在的。不過祂不是成為肉身的樣子跟他們同在,而是在他們所經過的道路中顯出作為來,證明祂是在看顧着他們。

  這幾節經文非常清楚地表明:舊約歷史預表基督的救恩,是使徒所同意的。所有歷史的記載,都是經過選擇的,神從以色列人的歷史中選擇一些記載在聖經裏面,並不是沒有用意的,都是要配合解明祂如何為人類預備救主,以及祂的救法如何成功而記載的。

2. 使徒的警戒(10:5-10)

  以色列人的經歷,既然可以作為信徒靈性經歷的象徵,以色列人失敗的經歷,也就是信徒的前車之鑑了。在此使徒一共提出以色列人的六樣失敗,作為基督徒的鑑戒。

  A. 不要像他們倒斃曠野(10:5)

“但他們中間,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10:5)

  這句話所指的是民數記十四章的事。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大發怨言,神就罰他們那一代二十歲以外的人,都要倒斃曠野。這些人“多半”被稱為神不喜歡的人,因為他們沒有信心。來十一章6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以色列人雖然信有神,但他們沒有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所以這些出了埃及的以色列人,竟都倒斃在曠野。他們雖有出埃及的經驗,卻沒有進迦南的經驗。

  以色列人倒斃曠野這件事,也預表信徒信了主以後,因沒有信心而在生活上失敗的情形。對當時的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倒斃”是身體倒斃,不是靈性的死亡。他們靈性是否得救,是根據他們個人對神的信心。希伯來書解明,他們不得進迦南是預表他們不得進入安息。“迦南”在聖經中有兩種預表:一是預表安息,就是漂流曠野的以色列人所預表的。信徒在信主以後靈性不長進,像以色列人那樣,漂流曠野,沒有安息,常常失敗,天天向前走,卻沒有進步。因為他們不是一直向着目標走,而是繞圈子走(參本合訂本“希伯來書”第三章解經)。二是預表天家,來十一章8至16節講到,亞伯拉罕怎樣離開迦勒底的吾珥,到神所應許遙遠的迦南去。他是“等候一座有根基的城”,“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天上的家鄉。所以迦南對亞伯拉罕離開吾珥的經驗來說,是預表“天家”,這是聖經自己的解釋。

  迦南預表天家,是講到信徒得救的經歷;迦南預表安息,是講到信徒生命的成熟和得勝的經歷。所以,以色列人倒斃曠野,若按預表來講的話,它應該是指基督徒在生活上的失敗,不得神的喜歡;卻不是指他們要再滅亡,不能得救。

  如果那些身體倒斃曠野的以色列人,都是按靈性滅亡的話,問題就大了。因為連摩西、亞倫、米利暗等人,也都是不得進迦南的。但在來十一章,摩西跟米利暗都被列在信心英雄的名表裏面。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的時候,摩西還跟主耶穌在榮光中說話,可見他們不得進迦南,只是身體方面的死亡,絕不是靈性方面的滅亡。他們的靈性情形如何,要按他們各人向神的信心如何而定。

  B. 不要像他們貪戀惡事(10:6)

  第6節上半節說:“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這句話扼要地指出,以色列人的各種經歷,跟基督徒的經歷有若干相似之處;所以他們的失敗,可以作為我們的鑑戒,而且對我們有屬靈的教訓。

“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10:6)

  這裏所說“貪戀惡事”,應該是指以色列人貪吃的事情。在他們厭煩嗎哪,想吃肉的時候,神吩咐摩西降鵪鶉給他們吃。民十一章4節說:“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於是神就吩咐鵪鶉降在他們中間。可是因為他們“大起貪慾的心”,日夜只顧捕取鵪鶉,最少的也取得十俄梅耳,所以在他們的牙齒還未把肉嚼爛之前,神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這樣的貪吃,雖然是最簡單、最原始的貪慾表現,但是對今天許多信徒同樣是非常合用的鑑戒,說明了各種肉體的貪圖,自古以來都是相似的。

  C. 不要拜偶像(10:7)

“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10:7)

  在聖經裏面,貪心和拜偶像常常放在一起(弗5:5)。貪心是指肉體方面非分的要求,拜偶像是貪圖屬靈方面非法的權益。貪心是想在自己本分以外,另佔便宜;拜偶像是想在神(萬有的主)以外,另得着福氣或保佑。二者同有“非分”的特性,所以聖經把這兩樣相提並論。

  當以色列人拜金牛犢的時候,聖經描寫他們“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32:6)。哥林多的社會環境,是拜偶像的環境。拜偶像的罪對信徒是一項厲害的試探。並且他們中間有好些人,在沒有信主以前是拜慣了偶像的;所以拜偶像觀念常常很自然地影響他們的信仰。注意,以色列人用金牛犢代表他們所拜的神耶和華,他們內心還是認為他們是在拜耶和華,不是金牛犢(參出32:4-6),但這就是神所厭惡的拜偶像的罪了。

  今天我們雖然不像當日哥林多人那樣拜有形的偶像,可是有許多人把吃喝玩耍當作他們的偶像。許多人可能有無形而隱藏的偶像在心中。求主光照我們,“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拜的”。

  D. 不要行姦淫(10:8)

“我們也不要行姦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10:8)

  這句話特指民二十五章1至9節,以色列人拜巴力毘珥,跟米甸女子犯姦淫的事。古人在拜偶像的時候,常常同時犯姦淫,當時哥林多教會的情形正是這樣。那裏有女神廟,廟裏的女祭司們猶如妓女,淫亂的風氣非常盛行(參何賡詩著哥林多前書講義概論)。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信徒在這方面所受的試探很大,所以使徒引用以色列的失敗警戒他們。

  “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民二十五章9節的記載,卻是二萬四千人,多了一千人。但注意民數記所載的數目沒有明記是一天之內死去的人,這可能是在當天死了二萬三千人,其餘一千人隨後也死去了。

  E. 不要試探主(10:9)

“也不要試探主,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10:9)

  魔鬼試探主耶穌的時候,曾叫祂從殿頂跳下去。主耶穌用聖經的話斥責魔鬼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雅各告訴我們,神是不可以被惡試探的;但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四十年當中,多次的試探神。按民十四章22節,神對摩西這樣說:“這些人雖看見我的榮耀,和我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蹟,仍然試探我這十次,不聽從我的話。”照民數記的記載看來,以色列人試探神的意思,是指他們對神的話語和神的作為不信。他們雖然看見很多神蹟,甚至受過神親自的管教,可是他們心裏總是不信。自以為神雖然以前管教過別人,現在卻未必會管教他們;雖然從前曾顯出大能,現在未必會再顯大能。他們很快忘記神的作為,和他們所受過的管教,存心不信而想倖免懲罰;明知是神所憎惡的事,還想以身試法;這種態度就是他們“試探”神的罪。

  在這裏保羅特別引證以色列人被火蛇咬傷的事作鑑戒。那是民二十一章4至9節所記載的。他們因為試探神的緣故,就受到神的管教,有火蛇來咬他們。照樣我們今天要是像以色列人那樣“試探”神,等於給魔鬼留地步,讓它咬我們;所以“試探”神,實在是為自己打開了禍患與痛苦之門。

  F. 不要發怨言(10:10)

“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10:10)

  以色列人從出埃及後,曾屢次發怨言(出14:11-12,15:24,16:1-3;民14:2、11-12、27-29,16:41-50,17:12-13)。向神發怨言就是對神的恩典不滿意,對神的作為不佩服,且以為自己所作所想的比神更好,自己乃是受神連累了!他們那樣發怨言,就是要把一切不幸的遭遇都歸咎在神身上,責怪神沒有好待他們,卻忘記了自己犯罪的事。所以怨言常跟褻瀆神和譭謗人連在一起。怨言不但叫我們在神面前不能蒙恩,也叫我們跟別人發生衝突。哥林多教會有分爭結黨的事,又有許多屬肉體在基督裏為嬰孩的人,他們彼此之間必然有互相埋怨的情形發生,所以保羅在這裏警戒他們,不要像以色列人那樣發怨言,免得受神的管教。

3. 信徒應有的警惕(10:11-13)

“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10:11)

  本節說明:舊約以色列人的經歷不是偶然記載在聖經裏面的,而是經過神的挑選,為“我們這末世的人”記下來,好作我們的鑑戒。所以不能單用歷史觀點來看這些舊約故事,也不可以把它分割成許多各不相關的片段來看,倒要注意每一則故事怎樣和整本聖經的主題相配合;因為它們絕不是一些各不相干的歷史文件湊合在一起。

  “鑑戒”的原文是 tumikōs,跟第6節的“鑑戒”同字,是“預表”、“模樣”、“像”等意思。羅五章14節翻作“預像”,腓三章17節翻作“榜樣”。有人反對講舊約預表,以為把舊約的歷史當作預表講,是隨便比擬的靈意解經。其實預表絕不是隨便比擬,而是以新約聖經本身的解釋為準的。許多新約聖經對於舊約的解釋,使我們看出舊約好些經文實在是一種預表,而本節更明說:“…這些事,都要作為預表(原文)…”

  本章1至4節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使徒的解釋證明了舊約出埃及記的磐石、活水、嗎哪…都是預表。此外,本書五章7節解明逾越節羔羊預表基督,下文十五章45至49節解釋了亞當是基督的預表。

“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10:11下)

  可見神知道這末世的時代會發生同類的事情。以色列人的失敗,可以作為我們這末世之人的鑑戒;所以神把這些話寫在聖經裏面來警戒我們。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警戒,就比以色列人更不如了!

“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10:12)

  “自己以為站得穩的”未必是真站得穩的人,不過是自以為站得穩而已。他們該在神面前省察,自己是否真能站得穩?許多自以為站得穩的人,竟是最容易跌倒的人。這些自以為站穩的人大概本身有一些長處,例如比別人更有恩賜,在屬靈方面有些成就,因而過於自信自高。人在某方面有了特長,就很容易在另一方面有疏忽而跌倒。所以自以為站立得穩的人,多半不是那些剛信主的人,倒常是信了主有些年日,又有些屬靈經歷和真理知識的人。這句話也可能是指第八章中那些到偶像廟裏去坐席的人,他們自以為有真理的知識,知道偶像算不得甚麼,食物也算不得甚麼…保羅警告這些人,不要自以為知道,自以為站得穩,恐怕他們在自高之中,反而比別人先跌倒。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10:13)

  本節經文和上節都是勸勉信徒的話。上節是警戒那些自以為站立得穩的人,而本節是安慰那些自以為站立不穩的人。有的人是過於自信,自以為剛強,結果就在驕傲中跌倒,因他輕忽了魔鬼的詭計。另有一些人卻因太過自卑,雖然明知自己不如別人,卻又不倚靠神;不但不信賴自己,也不信賴神。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卻不肯相信神“能”;所以保羅在這裏安慰這些人說:“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不要單憑自己的看法,認定自己走投無路,因為神能夠在人的“盡頭”和“絕路”中為我們開出路。

  另一方面,本節經文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因試探而跌倒,不要妄想推諉責任,以為這是神允許我們受試探的結果。因為神總不讓我們受試探過於我們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我們開一條出路。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受試探而跌倒,那不是因為神沒有給我們夠用的力量,或讓我們受到過重的試煉,而是因為我們沒有用信心去抵擋試探,沒有支取神的恩典的緣故。

著者:陳終道牧師 Rev. Stephen C. T. Chan
出版: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