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吾珥與迦南之間的抉擇

鄭盛光

 

經文:創世記第十二章1至5節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亞伯蘭就照着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們就到了迦南地。(創12:1-5)

  神呼召亞伯蘭,並為他改名為亞伯拉罕(創17:5),是要藉着他把神的應許與福分延伸到萬民萬族當中。亞伯拉罕一生中有幾個關鍵的考驗,其中一個是吾珥與迦南之間的抉擇。

  吾珥處於兩河流域的肥沃地帶,即米所波大米。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促使它成為一個相當繁榮與文明的大城市。按考古的資料顯示,吾珥出產許多黃金與珠寶,其建築、雕刻藝術、人造運河、算術圖表(用於計算平方與立方根的數學公式)曾經聞名於世。

  這樣偉大又富饒的城市,正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嚮往之地;神卻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此地,到一個他完全不知道,也從未聽聞的陌生環境。這是相當不容易取捨的一件事,從吾珥到迦南,是一條信心之路,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從使命的角度看

  神為何要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從當時的環境來說,這是一個偶像林立之地,從泥版上所記載的資料得知,當時最高崇拜的神叫月神Nanna,閃語稱作Sin。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亞伯拉罕是在甚麼情況之下信奉獨一真神。但肯定的是,亞伯拉罕必須先有了獨神信仰的觀念,神才進一步呼召他離開吾珥城,那時他才七十五歲。換句話說,離開吾珥不只是消極的離開拜偶像的環境,神的旨意是要藉着這位信心之父,把獨神的信仰傳遍萬族萬民。

  當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家時,祂就應許亞伯拉罕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神給亞伯拉罕三個應許:其一是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其二是使他的名為大;其三是使他成為世上萬族蒙福的媒介。這是個普世的計畫,這計畫從一個家庭產生一個民族,從一個民族產生一位救主,最終為全人類帶來救恩。新約在記載耶穌基督的家譜時,列出的兩位女子(喇合、路得)竟然都是外邦女子,除了凸顯這些外邦女子因着信心而蒙恩的事實外,也凸顯出神早已為外邦人安排救恩。

  主耶穌復活升天之前,鄭重地給教會頒佈大使命: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今天救恩臨到我們身上,不是只停留在個人得救的層面而已,福音必須透過我們傳揚出去,使萬民因此得福。宣教工作既然已交在你我的手中,我們豈可讓這使命埋藏在心中?從今天起,讓我們帶着一分的負擔,兩分的熱誠,三分的勇氣,四分的光榮,五分的努力,六分的把握出去傳福音;如此神必額外的把七分的福加在我們身上!

二.從身分的角度看

  離開吾珥意味着身分上的改變:從定居者變成寄居者;從固定的大房屋變成到處支搭帳棚。聖經告訴我們,亞伯拉罕自從七十五歲離開吾珥,直到他一百七十五歲離開世界,都是生活在簡單的,用駱駝皮搭成的帳棚裏。這一百年中間,他從未有過自己的大豪宅。他雖擁有許多財富,但卻從未眷戀這些身外之物,一生過着淡泊與簡樸的日子。在他去世後,別人把他的屍體從帳棚中抬出來,與撒拉合葬在麥比拉的洞穴裏。

  亞伯拉罕的一生有兩個標誌:一是築壇;二是帳棚。“築壇”表示無論走到哪裏,都不忘記敬拜神,讓神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倚靠。“帳棚”表示世界非他所嚮往之處,他只不過是暫時的寄居者,他所嚮往的是天上更美的家鄉,是“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10)。

  對我們基督徒來說,這世界非我們的家,我們的家在天上。世界再美好,都不是我們久留之地。我們的身分是客旅,我們所走的路是天路,因此必須學會離開與放下的功課。想想看,你目前所處的環境,是否太過舒適,以至身邊有許多事物纏累着你的心,使你看不清楚永恆的目的地,忘記了自己的身分是甚麼?聖經說: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着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1-2)

三.從時間的角度看

  離開吾珥,往神所指示的迦南地去,這條路是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到的。神要亞伯拉罕學習每走一步,就要等候神下一步的指示;不到最後,也不知道前面會發生甚麼變故。因此,只有一種人可以完成任務,那就是在時間的進程中持守到底的人。

  希伯來書記載說:“亞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來11:8)這節經文出現兩個字:“遵命”與“不知”。“遵命”是一個勇敢踏上的行動,不到最後一分鐘,決不輕易放棄。“不知”更是突出一個人信心的真實,正如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真正的信心不是從知到不知,而是從不知到知。真正的信心需要經過時間的磨練,才能產生果效。時間是神磨練我們信心的工具,神所用的人,大部分都經過時間的考驗:

  1. 摩西:前後被磨練了八十年,尤其是在曠野牧養羊群的那段時間,之後才被神呼召。
  2. 約書亞:雖然在窺探迦南地時大發熱心,神卻讓他等了四十年,才開始進佔迦南。
  3. 迦勒:他的信心不受年齡的影響,雖已八十五歲,卻仍然有堅定不移的心志,到老都不退休。
  4. 大衛:在作牧童時得蒙撒母耳膏他為王,神卻要他等到掃羅王死了之後,才讓他登基作王;那時他已經三十歲。
  5. 保羅:在大馬色遇見主時,領受特別的使命,卻要先在曠野中安靜自己,十四年後才正式成為使徒,到處宣教與開拓教會。

  人生有所謂“三歷”:少年爭取的是好學歷,中年成功與否是看經歷,年紀老邁時是看病歷。而對基督徒來說,神所看重的是我們的靈歷(屬靈經歷)。

結語

  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吾珥,這是信心道路的開始,每踏出一步,都有神的引導與賜福。亞伯拉罕就這樣與神同行了一百年,信心的腳步始終如一,因此成就了神的計畫。這裏我們必須強調一個觀念:不是因為亞伯拉罕的自信,神的應許才能變成事實;而是神的應許本來就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促使亞伯拉罕對神產生了信心。只有這樣的信心,才能夠勝過任何的威迫利誘,克服萬般的艱難,最後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人的信心必須建立在神的應許上,否則在面對諸般的試驗、環境的變動時,就會容易灰心喪志。

  對別人來說,只有看得見的,才能產生信心。對我們這些屬亞伯拉罕後裔的人來說,雖然看不見眼前的事物,我們還是憑信心走下去。信心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信心不是盲從,而是順從;信心不是經驗的結果,而是考驗的成果。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11:6)

   

金燈臺活頁刊第189期 2017.5
作者鄭盛光傳道現時從事培訓工作。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