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耶穌最後一次經過耶利哥城。
那天,像別的日子一樣。不過,那是耶穌在世最後一次經過那裏。雖然,沒有人知道;但如果失去這機會,可能就永遠失喪。
故事記載在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九章。
在羅馬統治下的猶太地,有兩種徵稅的系統:一種是像利未(馬太),受雇作公務員,坐在稅關上,向通過的商賈徵稅;另一種可算是包稅,即由當權者估定徵收的數額,承包者徵收上繳,多收了歸於自己的荷包。這樣,稅吏是肥差,不難成為富翁;但因為稅收代表凱撒的政權,稅吏實際是為外國人服務,所以常為國人所恨惡,鄙視。
不過,他有錢有勢,會擺出一副架子:只是他外面大張聲勢,裏面卻是很空虛。
撒該這名字的意思是“清潔”,也許可以譯作“范廉清”吧!但他的實際情形,卻是貪污,腐敗,一塌糊塗。
撒該是大城市的稅吏長,又成了財主。所以可想而知,他的聲譽不會很好。為甚麼要幹這種事?為甚麼一直幹下去?
撒該有時也為自己的貪心羞恥;不過,他奇怪的感覺自己所有的還不夠,還要增加,要弄更多的錢。這“渴”的感覺,使他繼續努力。因此,這位財主甚麼都有,所缺乏的是真正的平安,喜樂,滿足。
他聽說有個耶穌,能夠給人喜樂。但他從來沒有面對面見過耶穌。他希望見到祂,使自己改變。
有一天,他聽說耶穌從那裏經過。撒該覺得不能錯過這機會。他要看耶穌。
不過,耶穌無論到哪裏,總有許多的人擁着;人多,撒該身量又矮,既沒有誰在維持秩序,叫群眾排隊,也沒有誰讓他先去見耶穌。
他有心,就有辦法突破困難。
他“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
撒該總算是有地位的人。照理,這樣的人不能當眾人前跑的,更不該爬樹!那太孩子氣,有失身分。但他急切,渴想見耶穌,顧不得那些。他真像小孩子,忘記了自己是大財主。
這樣有需要的人,肯尋求的人,耶穌知道他的心,不會叫他失望。
耶穌到了那裏,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
當時的猶太地,有許多宗教人,他們清楚知道撒該的情形;但沒有人想到幫助他。
他們看見耶穌要在撒該家住宿,私下彼此議論說:“那還了得!拉比怎能夠到罪人家去住宿?”
為甚麼耶穌這樣作?撒該得救了,悔改了,也應許賠罪債,豈不就夠了嗎?何必去住他家?
耶穌不是要去跟財主打交道,而是要去教導,跟進教導新悔改的人,包括他全家的人,如何過基督徒的生活。猶太的拉比,常是在晚上教導人;撒該不是名人悔改,立即成為“明星”,而是需要教導,才可以活出真正的信仰。
耶穌肯住在他的家,表明完全接受他,有團契的意思。撒該不再是外人,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
耶穌的態度,與自以為義的宗教人不同,祂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要記得:單獨因信稱義,不必加上行為;但稱義的信心,絕不是單獨的,必然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于中旻)![]()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七期 07.1
十字架是愛與公義相互交叉...
有句推銷化妝品的廣告詞:“你的人生不能重來,但你的美麗可以重來。”人的美麗能夠重來嗎?未必吧...
如果沒有愛,人無論在其他方面如何優秀,都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甚麼是愛呢?...
相信耶穌就是相信耶穌,還有甚麼“如何”相信耶穌?
迷信風水,不但在華人當中大行其道,近年甚至在洋人當中也非常流行...
親愛的讀者,趁着人生舞臺尚未落幕之時,你願意讓神來編導你的人生嗎?...
人生經常一地雞毛,人心經常心碎一地,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力不能勝,千斤的重擔讓我們愁苦不堪,有時甚至連走下去的力氣都仿佛沒有了...
“仰觀宇宙之大”(王羲之在〈蘭亭序〉之浩歎),宇宙到底有多大?...
耶穌的降生實在是難以想像。神成為人,竟然是藉着一個童女的肚腹十月懷胎,然後誕生在卑微的馬槽裏...
人最可怕的不是發現自己是一個帶着過錯的罪人,而是發現自己在黑暗裏(在罪中)沒有改變的能力與盼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