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22.9 第221期


所羅門與發達神學

于中旻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祂道的人便為有福。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詩128:1-2)

   生活在這世代的人不免聽到“發達神學”(Prosperity Theology)。發達甚麼?答案是:富、貴、榮、華。正是迎合這世代的理論。

   你說:“這不是跟世俗獵取的差不多嗎?”

   正是如此。不過,有人以為神可以提供。這類人並不考慮神的聖潔、公義、信實、慈愛;也不想“與神的性情有分”(彼後1:4),豐富結出果子。只想望發達而不擇手段,忽略了“敬畏耶和華,遵行祂的道”,毫不慚愧地稱“非宗教”為宗教——因為“宗”是敬畏宗從;而遵行祂的道,就是“教”導。捨正道不走,不肯“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弗4:28),而妄想發達,何異於把神當作提款機?豈有此理!

   真實神學應該認真思想的中心,是裏面的人,而不是外面的東西。可惜,發達神學營求的,只是外面的衣冠,而不是與裏面真人有關的事。

  主耶穌對祂的聽眾如此說: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太6:28-29)

   示巴女王聽到所羅門的名聲,從遠方來。她看見了所羅門穿的王服,坐的大寶座,用人和飲食排場,氣派盛,威風足;加上表露的智慧和外交辭令,使她金口玉牙張開,得隨侍的太監幫忙合攏。可是她只訪問王宮;如她有去野地看看百合花,也許會有更大的收穫。

   但有一位“比所羅門更大”(太12:42),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發達神學缺甚麼?

   外面所見的發達,不過是所羅門的穿戴,缺少裏面的敬畏。非常嚴重的是,缺少了敬畏主,就不能一無所缺。

 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祂;因敬畏祂的一無所缺。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詩34:9-10)

   現代的發展國家都有許多“少壯獅子”飢餓覓食,當然樣子有欠文明。他們在抓撕掠奪,相咬相吞,非常難看。社會的爭殺,國際的戰爭,都是因為飢餓。力量越大,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大、越久。

   你說:“給他榮華的穿戴。”能解決任何問題嗎?有話稱人是“衣冠禽獸”,或“沐猴而冠”,都遠非奉承的話。但聖經並沒有給人更尊敬的描述。

   榮冕華袞,富資貴位,都是身外之物,填不飽肚子,更沒法滿足靈魂的飢餓。

  許多年前,一個鄉下的牧童能夠寫出: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

   因為敬畏耶和華,有主萬事足,就“甚麼好處都不缺”。任你列舉何等寶貴可愛之物,看來令人垂涎;但他有真實的滿足,不能對他構成試探。這是真滿足。滿足以至流溢出去,不論到哪裏,腳步所踏過的地方,“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詩23:6)。

   看富甲四海的王者,反倒感覺不滿足。他叫作啥雄心大志,侵略不休,像亞歷山大或拿破崙那類人物,不知道為自己畫下止步的界限。“英明睿智”的領袖,卻似是瘋狂—那只有靈魂的飢餓缺乏,可以解釋。

   很希奇!說到某些發達神學的領袖,也相當普遍的有同樣現象:喜於表現、擴展,不知底止;最後,落得身敗名裂!這一點兒都不值得歡喜,應該以為警誡。

   《荀子》載有“攲器”的故事。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攲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攲,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攲。孔子喟然而嘆曰:“吁!焉有滿而不覆者哉!”

   此器即“侑卮”,本為勸誡之用;放在那裏,居然少人注意,不能發生作用。可惜!“攲器”是勸誡人保持中正:要免於傾覆,是不要滿。發達神學的問題,太近於貪;總是要增加,焉能不出問題?

   在工商業社會,教人發達,必然可興隆;但不流出去滋潤別人,就滿而傾覆了。這不僅糟蹋資源,還使原本精明的名人身敗名裂!看來這“侑卮”應多多生產製作,可以放在座右,特別放在那些宣傳“發達神學”的機構,放在大庭廣眾面前,或許可救許多人。只是出現在此類場所的人,多是為了熱鬧,而少有肯讀書的人,因此未必有效。

   主耶穌教導,在做“發達夢”的人,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祂教訓門徒多尋求積存屬天的智慧。

  所羅門也說: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12:13-14)

   要知所遵守,知道本分。多讀聖經,少搞發達神學吧!

 

金燈臺活頁刊 第221期 2022.9
作者于中旻博士為文宣士,聖經網AboutBible.net著者。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22102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