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25.9 第239期


三心抵萬金

黃志倫

經文:詩篇第一百三十一篇

 

耶和華啊!我的心不驕傲,我的眼不自高;
重大和超過我能力的事,我都不敢作。
我的心平靜安穩,像斷過奶的孩子躺在他母親的懷中,
我的心在我裏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
以色列啊!你要仰望耶和華,從現在直到永遠。(詩131:1-3)

   本詩短短三節,流露出成熟信仰生命的三種表現:謙卑的心、單純的心、愛弟兄的心。

一.謙卑的心

耶和華啊!我的心不驕傲,我的眼不自高;重大和超過我能力的事,我都不敢作。(詩131:1)

   從字面就可以直接明白這是非常謙卑的表達。詩人為何說出如此謙卑的話?是否因為受到打擊?他不是因為受到打擊才領悟做人要有謙卑的心;他是受到感動,深感上帝至聖至榮,而從心裏說出這話。就如詩篇第八篇所表達的:“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8:4)

   上行的詩人一路步行上山,來到耶路撒冷,進了聖殿,此刻的心情並不是像那些登上喜馬拉雅山插上旗幟的人自豪地說:“看!我征服了這座山!”卻是在上帝面前訴說:“我的心不驕傲,我的眼不自高;重大和超過我能力的事,我都不敢作。”進到聖殿,在那至聖、至尊、至榮、至愛、至偉大的耶和華上帝面前,他深知自己多麼渺小!基督教信仰微妙之處正在於此:當人真正認識上帝,與上帝有近距離接觸時,就會因為靠近上帝而領悟真正做人的道理。對上帝的認識並不是一種知識的累積;因為知識只能叫人自高自大。對上帝的認識是因為與上帝靠近而產生心靈的變化,以及生命和生活的更新。

   使徒保羅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法利賽人。以前他聽聞有關耶穌的事蹟,但沒有與耶穌,上帝的兒子,有過真正近距離的接觸。直到他前往大馬色的那天(徒9:3),在路上被上帝的榮光照耀,近距離的靠近上帝,就產生出心靈的變化,生命的更新。在上帝面前,保羅認識到“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1:15)。意思就是,我本來是帶頭作惡的,沒有甚麼事是我不敢作的;但是現在,在遇見耶穌基督之後,我甚麼都不敢做,我將萬事當作糞土!這心聲有如向主表達:主啊!我的心不驕傲,我的眼不自高。

   讓我們明白:靠近上帝帶給我們的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命上的心意更新而變化。越認識上帝,就越知道應當謙卑:“我的心不驕傲”。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很行,卻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驕傲。這世界的誘惑太可怕了,很多事情是超過我們自己所能面對的。我從來不敢對自己說我一定不會跌倒,也從來不敢對自己說我一定不會背棄信仰。我只有常常禱告,求上帝不要把我放在一個惡劣的環境;可能是極度的病痛,可能是極度的富裕,可能是極度的試探。我只能常常禱告,求主讓我認清自己是一個很軟弱的人,我不能離開我的神。“耶和華啊!我的心不驕傲,我的眼不自高;重大和超過我能力的事,我都不敢作。”

二.單純的心

我的心平靜安穩,像斷過奶的孩子躺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裏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詩131:2)

   這是一個孩子在母親懷抱裏的畫面。這畫面特別之處在於,那在母親懷抱裏孩子是一個斷奶的孩子。希伯來書曾經這樣形容信徒:“到這個時候,你們應該已經作老師了;可是你們還需要有人再把上帝道理的初步教導你們。你們成了只能吃奶而不能吃乾糧的人!”(來5:12)原來希伯來人是用嬰孩吃奶和斷奶來形容一個人的生命是否成熟。詩人兩次形容自己是個已經斷了奶的孩子;已經斷奶的孩子是不需要躺在母親懷中吃奶,也就是說,如今他是選擇繼續躺在母親的懷中。這畫面表達的,不是一個母親餵養孩子,而是表達一種單純的親情:我不是因為需要吃奶,而是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就選擇躺在她的懷抱中。這種關係帶來的是一種完全的平靜安穩,哪怕外面發生的事情有多可怕。這種平靜安穩的關鍵在於生命的關係:上帝是那位賜我生命的主,我是上帝懷中的孩子。這是每個千辛萬苦從各方上行到耶路撒冷來敬拜上帝的人心中的滿足。

   我們之前已多次提到十五篇上行之詩可以看為信仰上行的三個階段,每五篇一個進階。本詩是屬於最後五篇的階段,是完全奉獻的階段,是信仰生命上行已經成熟到一個地步,與上帝的關係就像已經斷奶的孩子躺在母親懷裏一樣。不是要求上帝供應甚麼,而是單單知道祂是我的生命之主,我只要在祂的懷抱裏就心滿意足。我們對上帝是否也是這樣?就讓我們用一個單純的心躺在主的懷中,因為世上再沒有比這更為寶貴,更使人得到滿足。

三.愛弟兄的心

以色列啊!你要仰望耶和華,從現在直到永遠。(詩131:3)

   在詩歌的最後一節,詩人把眼目從“我”轉向了弟兄群體的身上,說:“以色列啊!”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要有愛弟兄的心,不要忘記身邊的弟兄姐妹;上行之詩不是一個人唱的,而是上帝的子民在敬拜的路上大家一起唱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在前兩節描述自己:我以謙卑的心倚靠上帝,我以單純的心仰望上帝;這是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生命關係。但每一個信徒在這種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中,並不會以此為最終的滿足;而是會去體貼上帝的心意,關心上帝所關心的,愛上帝所愛的,也就是詩人在這條路上的同路人。在這條信仰的道路上,上行唱詩的群眾彼此說:“以色列啊!你要仰望耶和華,從現在直到永遠。”他們彼此鼓勵,彼此提醒,彼此扶持,彼此為對方祝福。他們不是只享受自己屬靈生命的成熟,而是會流露出一顆愛弟兄姐妹的心,祈願他們也和自己一樣仰望耶和華,從現在直到永遠。

   基督教信仰是一個群體的信仰,而不是一個各自修行的信仰。我們是這信仰裏的共同體,領受的是同一救恩;我們是同一身體,有同一盼望,一主,一信,一洗(弗4:4-5)。基督徒彼此之間有緊密的屬靈關係;因此,聖經教導我們: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約13:34)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有了敬虔,又要增添弟兄的愛。(彼後1:7)

  這些要求都不是向教會以外的人說的,也不是社會契約裏面所展望的彼此相愛,而是在基督裏對我們這個信仰群體的要求。

  今天,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強調個人權益的社會環境;在這種個人主義的環境中,我們就需要加倍努力操練如何更真切地落實因為同在基督裏而有的彼此扶持、彼此接納、彼此鼓勵、彼此守望的信仰群體生活。

 總結

   詩篇第一百三十一篇描述了三種生命表現:謙卑的心、單純的心、愛弟兄的心。其實,這三種表現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完全彰顯出來。主耶穌本是與上帝同等,但卻願意完全降卑成為肉身,何等謙卑!祂完全以上帝的心為心。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時,雖然要面對與上帝分離的奧祕,但祂單純地願上帝的旨意成就,而完成十字架救贖的工程。這工程不是為了祂自己;祂在升天之前吩咐門徒“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因祂的心願是所有弟兄姐妹都來仰望上帝。

   但願我們用謙卑的心看待自己,用單純的心信靠上帝,用愛弟兄的心體貼上帝的心意。若我們能常常擁有這三心,就能時常活出耶穌基督生命的樣式,一生榮神益人。三心抵萬金。

 

作者黃志倫牧師為新加坡長老會恩澤堂主理牧師。本文是作者的講章摘錄。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

 


https://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23903
©1986-2025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