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25.11 第240期


創世記(三十三)

復和前的考驗

鍾慶義

 

經文:創世記第四十二至四十四章

   創世記第四十二至四十五章是約瑟傳記(創37—50章)中的一個獨立故事。在第四十二章,約瑟重遇他的哥哥們,考驗他們;第四十三至四十四章是為修復已破裂的關係作準備;然後,這個故事在第四十五章達到高潮。

   當年(創37章),約瑟十七歲,向哥哥們分享那個“狂妄”的夢,預言哥哥們會向他下拜;他們便密謀除掉他,後來把他丟進井裏、賣給奴隸販子。最終約瑟流落埃及,吃了很多苦,被誣告收監;幾番波折,他後來解了法老的兩個夢—預言埃及地將經歷七年豐收和七年饑荒—而被提升至埃及第二高位的執政掌權者。這段敘事開始時(創42章),約瑟的解夢已部分應驗—七年豐收已過,如今埃及全國以至周邊全地都陷入了七年大饑荒之中。

一.喚醒良知,面對己罪(創42章)

  當我們不願意認錯,不向神或不向我們所傷害過的人尋求寬恕時,神會如何處理我們的過犯?

   約瑟的十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們因饑荒前往埃及買糧(創42:1-5)。約瑟在埃及位高權重,也掌管糧食買賣,這十兄弟需要購糧,順理成章地需要在約瑟面前下拜;如此便應驗了少年約瑟的夢境。此時,大家已分開二十多年,卻在意想不到的境況下相遇。約瑟已經三十多歲,身穿埃及服飾,哥哥們不能認出他,但約瑟一眼就認出了他們。約瑟能否原諒他們許久之前加害於他?還是要進行報復?約瑟多年的遭遇令他學會了謙卑的功課,他並沒有報復之心;但他必須先考驗哥哥們(創42:6-26),喚醒他們的良知,看看他們是否真正悔改了,他才可以寬恕他們。

   約瑟當時心中可能在盤算:我的父親雅各還活着嗎?我的弟弟便雅憫在哪裏?這十個哥哥有否像過去待我那樣欺凌便雅憫?約瑟假裝嚴厲,誣告他們是間諜,把他們收監(創42:13-17)。約瑟看中了他們最大的弱點,便命令他們把最小的弟弟便雅憫帶來證明他們不是間諜(創42:15),並扣押其中一人作為擔保。這次便雅憫沒有同行,因為雅各不肯將至寵愛的小兒子託付給其兄長。

   在三天的關柙期間,這十兄弟料必輾轉難眠,因為他們長久以來那麻木剛硬的良知很可能被喚醒了!當約瑟審問他們時,他們的良心受到責備,罪疚感沉重得難以承受。二十多年來,他們試圖忘記自己謀害弟弟,將罪疚埋藏在心底,但此刻他們嚐到約瑟無辜地被關在至少三年冤獄(創39—41章)的滋味了。他們聯想到此刻的遭遇可能與他們對約瑟所作之惡有關(創42:18-23)。他們用希伯來語的交談,約瑟都聽得懂。至少,他們的良知被喚醒了,罪疚顯露出來,而他們也準備承認當年差點殺害了約瑟的嚴重罪行。約瑟無法聽下去,便轉身退去,哭了一場,然後吩咐把排行第二的西緬扣押起來,直到他們帶便雅憫來(創42:24-26)。

   兄弟九人只得起程返回迦南,在路上他們發現帶來買糧的銀子都還在他們的袋子裏,就心裏驚慌,彼此戰戰兢兢地說:“神向我們作的是甚麼呢?”(創42:27-28)可見他們似乎相信神介入了他們這次旅程中。

   當他們回到迦南,向父親雅各解釋在埃及的遭遇時,雅各大發雷霆,不肯讓便雅憫離開自己身邊去贖回西緬(創42:36-38)。

   神學真理:當我們有未處理的罪疚時,上帝會喚醒我們的良知,讓我們面對和承認生命中的罪,並決心不再繼續犯罪。這才是真正的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赦免。

二.通過考驗,表裏改變(創43、44章)

  神如何修復人與人之間破裂的關係?我們在甚麼情況下才願意降服於神,讓祂改變我們?

   雅各的長子流本嘗試重建他與父親之間的信任,但失敗了(創42:29-38)。當他們從埃及回來,流本建議帶便雅憫同去埃及,以換取西緬的自由,並願意以自己的兩個兒子作為抵押,但雅各不為所動。作為長子,流本想必是雅各發泄怒氣和斥責的對象。在第三十七章,失去了約瑟後,雅各肯定遷怒於他。雖然流本並沒有殺死或賣掉約瑟的意念,但他實在參與了除掉約瑟的罪行——他一直保持緘默,掩藏自己和弟弟們的罪。這就是一個信任被破壞的鮮明事例!不僅如此,流本曾與雅各的妾進行亂倫的勾當,令父親蒙羞。在後來的記載可見,流本失去了家族長子的權利(創49:4)。

   當第一次買來的糧食耗盡時,雅各再次提出要兒子們去埃及添購糧食。猶大(第四子)懇求雅各,讓他們帶便雅憫同去,以釋放被扣押的西緬;於是,兄弟一行十人再次啟程前往埃及(創43:1-14)。抵達埃及後,兄弟們向管家解釋他們帶了雙倍的銀子來買糧,因為上一次的銀子原封不動地仍在他們袋中;管家向他們保證可以放心(創43:15-25)。約瑟設午膳款待他們(創43:26-34),這筵席是約瑟的哥哥們必須通過的另一項考驗。約瑟安排兄弟們按長幼次序就坐,席間對便雅憫表現出格外偏愛,給他的食物分量是哥哥們的五倍。這是一個嫉妒的考驗,要看這明顯的偏愛會否激起哥哥們對便雅憫產生反感(好像當日對約瑟一樣)。但他們已不再是第三十七章中那群充滿嫉妒和怨恨的人:“…他們就與約瑟一同喝酒宴樂”(創43:34)。

   約瑟仔細端詳了哥哥們的臉色、舉止和用希伯來語交談的內容,他還想給他們一個最後考驗,便設計陷害便雅憫偷竊他家中的物品(創44:1-13)。當約瑟提出指控時,猶大起而抗辯(創44:14-33)。經過二十多年,他們改變了—猶大成為了眾兄弟的代言人,與創世記三十七至三十八章裏的他判若兩人;他不再是那個提議將約瑟賣為奴隸的兄長,也不再是對他瑪逃避責任的家翁。在第四十四章,猶大的良心醒覺了,向約瑟提出有理有節的請求,論點不是為自己,而是基於關心和體諒他人:便雅憫年幼(創44:20),以及雅各年事已高(創44:31)。雖然父親偏愛便雅憫,但哥哥們(特別是猶大)沒有憎恨,只為弟弟和父親的好處着想。猶大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代替便雅憫,留在埃及做奴隸(創44:33-34),好避免他的父親再次傷心,而其他兄弟都可以一同回家;這是真正的悔改。猶大的表現充分展示了他配得領袖的職分;在創世記第四十九章,當雅各為兒子們祝福時,預告彌賽亞將出自猶大的支派—“猶大的獅子”。

   不僅是猶大,其他九個哥哥的良知也在創世記四十二至四十四章一連串事件中被喚醒。神引導行惡者進入某些處境,讓他們經歷受害人所經歷的(被有權力的人陷害、誣衊、監禁,無從申辯),從而讓他們凝視自己的惡行(良心被喚醒)—所謂“種甚麼因,得甚麼果”,然後真誠地作出補救、償還。當十兄弟第一次去埃及買糧,在埃及被關了三天的時候,他們總算有點頭緒:

他們彼此說:“我們在對待弟弟的事上實在有罪。他向我們求情的時候,我們看見他心裏的痛苦,卻不肯聽他,所以這次苦難臨到我們身上了。”流本回答他們,說:“我不是對你們說過:‘不要傷害那孩子’嗎?可是你們不肯聽,現在流他血的罪要向我們追討。”(創42:21-22)

   後來,當他們在糧袋裏發現銀子時,就明白是上帝在安排一切(創42:27-28;43:18、23);而儘管約瑟偏待便雅憫,他們仍然盡情享受宴席(創43:33-34)。約瑟的哥哥們心思和行動已徹底改變了。

應用

   一個人要面對甚麼經歷,才能坦白承認過去對某人所犯下的罪,互建關係和信任?可能神要讓我們經歷一連串的“壓力測試”,來喚醒我們的良知,然後我們要決定—悔改不再重蹈覆轍?還是繼續麻木不仁,彷彿神無關緊要?神可能讓我們在人生中經歷許多考驗,為要我們知罪,邁出悔改的一步,遠離罪惡,從心裏作出改變,以行動展示內心真正的悔改,甚至為他人擺上生命(如同猶大在第四十四章所作的求情)。“人為朋友捨命,人間的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約15:13)。讓我們審視自己的處境,看自己是否預備好讓神來按祂的方式行事。

 

本文由陳友維弟兄翻譯自作者的英文講章。作者鍾慶義牧師任教於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譯按:本文使用了 Poe (DeepSeek-R1) 來輔助翻譯。

 


https://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24004
©1986-2025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