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Lampstand.org

金燈臺活頁刊
2025.11 第240期


捨己跟從主

于中旻

 

   彼得承天父指示,承認耶穌是基督(太16:16),就是“彌賽亞”;群眾以為建功立業的時機來了。但耶穌揭示:升官發財主義,請走他道;跟從祂是“捨己”!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4-26)

捨己或為己

   所羅門開始時是個好王,為國為民。耶和華向他顯現,給他一個難得的好機會,可以隨心所欲的求,必賜給他。所羅門沒有想自己,求“領袖萬歲”;也沒有求神武揚威,開疆拓土;惟求有智慧可以公義地審斷百姓,服務人民(王上3:4-14)。多麼良善高尚的動機!

   可惜,人會變態。看,後來的所羅門,“為自己動大工程…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傳2:4、8)。那麼聰明的人,不建造公共設施,利民濟眾;卻動用公帑,徵集勞役,在為自己!他用十三年為自己建造宮室(王上7:1)。示巴女王見識他王宮的豪華設備裝飾,排場威風,詫異得魂不守舍(王上10:4-5);還不是人民的血汗,百姓的膏脂。難怪工運領袖耶羅波安鼓動民怨沸騰,抗議負重軛(王上12:2-4)。睿智偉大的領袖竟然退化成一個為私營謀的小人!

   耶穌講一個比喻(路12:16-21):有個富人為自己積蓄財物,不知分享,結果成為煩惱:“我要怎麼辦?”其實,地上的窮人總不斷絕,他大可把餘糧分出去,免得久存腐壞,多麼容易!他卻費盡心思拆舊倉建新庫,為自己的靈魂多年享用,自私得多徹底!主給他當頭澆一盆冷水:“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他的設計雖好,只是把管理他生命的主忘記了—生命終止,工程無法進,無路行;鴻圖沒經過主的批准,完全無效!

為己與賠己

   亡國被擄分散的猶太人遺民,七十年滿,到神應許的時候,獲得波斯古列王恩准回鄉,成為波斯轄下的一省。有些發了難民財的人家,乘機擴建自家的豪宅,香柏木天花板和牆板,極盡華美,遠超過平民的生活水平,且把更重要的事忘記了!

   聖殿仍處殘破狀態。當年的幼童,曾見過舊日聖殿華美壯觀;今天衰老歸來,目睹如此慘象,慟哭起來。可惜年輕的一代,有力不肯出力修復,留得殘垣斷壁,如同無有,就撇在那裏,各人顧自己的事業去了!先知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這是為甚麼呢?因為我的殿荒涼,你們各人卻顧自己…”(該1:5-11)

   他們顧自己,不顧神家!服事的弟兄有缺乏,也沒有人關顧。結果是得不到神的賜福,六畜不旺,不作祭物;勞力耕耘,田產歉收;得工價的裝滿私囊,白忙一場空,到用時,卻發現通貨膨脹,給漏掉了!

   主耶穌告訴門徒,捨己跟從主,有心人,主不負,保證不會受虧待:“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物有本末,事有主從。先尋求主的國和主的義,衣食需用必然會加給你,是不必先計較的。主耶穌說天國的比喻:

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13:45-46)

   好珠難得,“買賣人”尋得了,不計一切,惟求得珠。

   “買櫝還珠”的故事,恰好相反。有個楚國人到鄭國賣珍珠,他用木蘭木作了個裝珍珠的匣子,用香薰了,外面用翡翠和玫瑰來裝飾。結果鄭國人買了他的盒子,卻不要珍珠。(韓非子“外儲”)

   注重外面的東西,忽略靈魂內涵,同樣捨本逐末。

惟己是危己

  人顧自己,是正常的現象,是合法合理的事;但要記得,還有別人在,絕不可專顧自己。使徒保羅說:

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凶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提後3:1-5)

   由“專顧自己”開始,生出十八般惡行。今天的人更在巧立名目,鼓勵人自私自利,把為國度事奉,改變成“屬靈的投資”—資本主義惡酵潛入教會,改變優先和良知,型鑄惟我文化,失去神國度的異象和特性,違背主“捨己”的教訓,那才造成極大的危險。以至使徒算那是不可救藥,授意弟子提摩太“你要躲開”!

   主耶穌提出作門徒的先決條件:“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要踏上十字架的道路,必須先考慮好,就當捨己,不能肥己。投資賺得多,自己變得肥,絕對進不了天國的窄門。

   主耶穌的道路,是先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祝你效法主基督,行真理的道路。阿們。

 

作者于中旻博士為文宣士;聖經網aboutBible.net著者。

 


https://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24005
©1986-2025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