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掙斷無形的繩子

鄭盛光

 

  曾聽說過這樣的一則趣聞:有隻小象從小就被主人用繩子綁在一根木柱上。年復一年過去了,小象變成大象,照理牠可以不費任何氣力掙斷小繩子的約束。然而奇怪的,大象依然每天習慣性的繞着木柱轉,牠從來沒有想要掙脫這條小繩子。主要原因在哪裏?大象其實是心理被綁,牠已習慣這樣的約束,牠的心理早已認定生活就是這樣的。
  今天在我們的生活裏,也有三條無形的繩子把我們綁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已經習慣了,麻木了,以至我們活得不自由,活得好累好累!這三條無形的繩子是甚麼?

一.物質上的執着

  第一條繩子是物質上的執着。所謂執着,意即把有限的事物看得太重,希望在有限的物質生活中抓住一些東西。然而物質是會改變的,當我們把太多精神放在物質的追求上,到頭來是虧損;對物質的執着帶來痛苦,也帶來虛空。為甚麼呢?因為我們所擁有的有一天會失去。許多人以為有錢就萬事通;隨着時局變幻,經濟衰退與股市跌落時,他們才突然感到世間的無常。
  這是個拜金主義的世界;金錢,房屋,汽車,名牌與珠光寶器成了成功人士的標誌。許多人都在狂熱追求物質上的享樂,拼命把更多錢財挖到手裏,終日在物質生活中迷醉,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的進到墳墓裏去。難道人生最終目標只是為了物質嗎?我們從早到晚刻苦耐勞地工作,只為了滿足於今生嗎?
  今天有不少基督徒也一樣,錯把短暫會朽壞的物質當作追求的目標,以至靈命奄奄一息。當我們追求得到物質的同時,可能犧牲了與神的關係,失去屬靈的福分,或許也失去了健康。許多基督徒都曾經歷到,當所追求的物質得到了,卻未曾真正享有其中的滿足感;擁有與享有是兩回事。
  抓物質不抓神的賜福,還如雅各一樣,只抓了一個空。傳道書也強調,以物質財富為目標的人,到頭來是虛空與捕風。(傳二:10-11)世界的事物好像井水,打了又打,喝了又喝,終久不會滿足。但基督所賜的活水,喝了永遠不再渴,並且要在生命中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
  “忘本”是基督徒的老毛病。我們常忘記神所賜的活水,卻執着於生活中的井水。正如浪子忘了自己的身分,成為流浪者;以色列離棄活水泉源,為自己鑿出一個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13);老底嘉教會關心物質與財富,卻忘了主自己,甚至把祂撇在門外(啟三:14-20)。
  我們必須覺悟,不再被世界東西弄瞎心眼,不再執着於世間那有限,能朽壞的物質。在主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話的過程中,逐漸開導她覺得活水的重要性:“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給了你活水。”(約四:10)
  真正要執着的,不是屬物質層面,而是屬靈層面。跟隨主,愛主就是屬靈層面,因為主有永生之道,是活水泉源,是通往永恆之唯一道路。在祂裏面,我們有無限的平安與喜樂,也有永遠的滿足。因此,基督徒不該對短暫的物質生活太過執着。就在世人沉醉於物質中醉生夢死之時,神要我們清醒過來,重新覺悟永恆比暫時更重要。正如保羅所說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
  世人的價值觀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基督徒的人生觀卻相反:“不在乎曾經擁有,只在乎天長地久”。

二.思想上的成見

  第二條繩子是我們自己思想上的成見。所謂成見,即抱着先入為主的觀念,以自己的判斷為標準,去斷定是非善惡。有成見的人,永遠看不清真像,正如莊子在“齊物論”所言:“是其所非,非其所是”,總是故意把白看成黑,把黑看成白。
  舉一個例子:某個人不見了東西,懷疑是傭人偷的,於是他每次見那傭人時,都覺得他像賊。後來才發現自己不見了的東西是太太收了起來,不是傭人偷的。打從那天起,他不再覺得傭人像賊了。由此可見,成見往往不知不覺的左右我們的思想,阻礙我們對事物真相的看法。
  撒瑪利亞婦人一開始就存着成見的心對待耶穌:“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約四:9)這就是民族的文化與偏見。因着這種思想上的成見,也直接形成她對宗教信仰的狹隘觀念:“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約四:20)其實,她萬萬沒想到,這位與她談話,向她要水喝的,竟然是她等待已久的彌賽亞。(約四:25-26)主耶穌從頭到末了,刻意要突破種族的界線,主動的就近撒瑪利亞婦人,與她交談。主耶穌並沒有採取高姿態或種族的優越感對待她,這與撒瑪利亞婦人所持有的成見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破除成見,才能進一步的發展關係。成見深的人,無法對事情的真像看得清楚,看得透徹。成見,使猶太人對主的認識有了盲點:“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於是就厭棄耶穌。(可六:3)成見,使拿但業以輕蔑的口吻說了一句話:“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一:46)成見,使耶路撒冷教會不願意進一步把福音擴展到其他民族中間,以至當時領袖們不得不召開第一次會議,商討猶太人與外邦人如何在福音上合作的問題。(徒一五:1-21)只有破除成見,彼得與約翰才破天荒到撒瑪利亞去為信主的撒瑪利亞人禱告,使他們受聖靈(徒八:14-17),並且彼得也願意把福音傳給哥尼流一家的人。(徒一○:9-48)
  今天在教會中也有不少信徒犯了成見上的毛病,甚至有時連領袖同工也是如此。魔鬼千方百計將各種成見放在長執同工之間,信徒與信徒之間,使我們不知不覺中無法在主裏坦誠相交,無法用愛心說誠實話,無法保守合一的心,甚至產生分裂。成見,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上寧願自己孤立,而不願意進一步與看不順眼的人交往,或者拒絕透露自己心中的意念,只說表面的話;成見,使我們滿足於自己的宗派觀念和堂會的聚會方式,卻把其他宗派看為次等;成見,使我們存着看戲的心態去看教會各種活動合不合自己的口味,講員會不會講道,聚會氣氛好不好。成見甚至使我們離開教會,跌倒,犯罪。
  如何破除自我的成見呢?主耶穌說了一句關鍵的話:“用心靈與誠實”(約四:23-24)。甚麼意思呢?意即恢復自我的單純,以虛靜的心,自在的心去看待每事每物。神不喜歡我們有太多複雜的意念,祂要求我們反璞歸真,找回迷失的真我,重新定位,即“回轉”成孩子的樣式。主耶穌曾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一八:3)又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8)孩子的心是單純的,他們不記恨,不報復,不欺詐,也沒有任何的成見。正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三.心靈上的憂慮

  第三條繩子是心靈中的憂慮,這是現代人最容易患上的病症。憂慮與焦慮是不同的:焦慮是當一個人面對外在的壓力時所產生的自然反應。例如父母親忽然病倒住進醫院,需要一筆錢來動手術時,做兒女的若經濟上負擔不起,就會開始焦慮。又如一個學生要應付考試,心裏或多或少會產生焦慮。又如那些投資股票的人,股票的暴跌,一時來不及收手,眼巴巴看見自己的錢虧掉了,就會焦慮的走來走去,不知如何是好。適當的焦慮是好的,它會讓我們預備自己,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志,發揮潛力去面對各種挑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但一個人若過度的焦慮,而沒有想辦法去應付前面的問題,久而久之,問題變成難題,到了一個地步,就會成為心中抹不掉的憂慮了。
  所謂“憂能傷人,愁能殺人。”許多憂愁過度的人,就像屋子內被白蟻蛀蝕的木頭一樣,憂愁盤踞在整個心頭,遲早有一天會垮倒。撒瑪利亞婦人正是長期處於焦慮的邊緣,她有四方面的壓力:
  第一,她的婚姻生活不美滿:她嫁了再嫁,共嫁了五次,而第五個丈夫竟然不完全屬於她的,所以她乾脆對主說她沒有丈夫(約四:16-18);
  第二,她的倫理道德出了問題:她不能自我克制情感上的渴望,不管社會如何看她,不管倫理道德的標準如何,隨便找個男人算了;
  第三,她的社交生活也面臨危機:尤其是她一出門,必定有不少人對她指指點點,所以她沒有朋友,難怪她不在黃昏時打水,要在午正烈日當空出來打水,為的是要避開別人的眼光;
  第四,她的人生價值觀沒有定位:生活一旦失去方向,只有一天過一天。
  上述這四方面的壓力長期壓在心中,漸漸形成撒瑪利亞婦人心靈深處解不開的結。

  今天許多人生活在緊張,不安,忙碌的狀態中,加上工作,婚姻,健康,經濟等長期負荷之下,導致心靈的憂慮加深。憂慮是無形的殺手,是心靈中的捆鎖,是長久處於不安的狀態所產生的反應。現代人如何解決他們心靈中的憂慮呢?有者用工作的忙碌來麻醉自己;有者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有者一天到晚唉聲嘆氣,找人訴苦;有者輾轉難眠,需要服食安眠藥(如美國這樣發達的國家,數以萬計的人每天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有者選擇自殺,期望了決一切的痛苦(全球每年自殺人數有一百多萬,意即每三十秒便有一人自殺)。
  其實,上述那些方法都是消極的,不能化解難題,更不能脫離自我的困境。所幸的是,聖經早已提供有效的方法,教導我們如何處理憂慮:
  1.找出憂慮的根源─“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詩四二:11)
  2.把問題交託給神─“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彼前五:7)“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
  3.讓基督的平安在心中作主─“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西三:15)
  4.不再背負重擔,在主裏享安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一一:28)
  從這幾處經文之中,我們看到處理憂慮最終還是必須面對自己與神之間關係的問題,而非改變環境。換句話說,當我們懂得將自己人生所面對的各種問題交託給神,隨時在祂面前傾心吐意,就能化解心中許多困擾。

  假如你有注意的話,會發現主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交談的重點,就在約翰福音第四章14節:“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這句話是在提醒我們要學習以永恆的價值觀去面對有限的人生;以永恆的滿足去透視短暫繁榮的世界;以永恆的歸宿去規畫屬世一切活動。我們的心靈若沒有永恆觀作為根基,就會錯置的把短暫,能朽壞,有限的事物當作是絕對的,以至忘了要去的目的地。
  我們必須重拾永恆的信念,破除物質上的執着,提昇覺悟的心;破除思想上的成見,恢復單純的心;破除心靈中的憂慮,存着安然的心。
  撒瑪利亞婦人最終有否掙脫這三方面的捆綁?從她的三個反應中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1. 放下水罐子:不再執着於物質的需求,因她已有了活水,這是靈裏的覺悟。
  2. 放下自我成見:不再顧及自己的面子,原來她中午出來打水是要閃避人群,如今卻公開往城裏去向人作見證,介紹主基督。
  3. 放下憂慮:她一定心裏充滿喜樂,她的重擔已卸下,在基督裏得享安息,不再為明天憂慮!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三期 06.5
作者簡介:鄭盛光先生為馬來西亞文良港福音堂主任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