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還原猶大的真面目

殷穎

 

 

  猶大,在耶穌的十二名使徒中,是掌管金錢的司庫。司庫,不單要會辦事,懂得管理賬目;而且應該是一位相當受信任的角色。主將這樣重要的職位交付猶大,足見當初他在主與眾使徒眼中,必定是精明且值得信賴。其後,卻演變成為一個“背叛者”,出賣了祂的主耶穌基督,並上吊自盡,留下千古罵名!
  二世紀時,曾有人著書擬為猶大翻案,但未成功。這本沉寂了近兩千年,所謂的“猶大福音”,如今重新出現,使這位背叛主的使徒猶大,又在人間成為焦點話題。由於媒體廣為傳播,此次更加舉世沸揚,猶大反由叛徒一變而為英雄。埋藏封存了約一千七百年的考古文獻,再度提供了為猶大翻案,扭轉其負面形像的機會,世人與教會,也不得不再作一次仔細的評估審定,以求還原猶大當初所扮演的真實角色。
  猶大福音The Gospel of Judas)的古文獻,於本年四月六日上午,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負責人,在華府舉行記者會,發布了相關訊息。據了解,此一文獻為主後約二至三世紀的產物,1978年在一個埃及的古墓穴中發現,是一件嚴重破損的莎草紙製的手抄本。據“國家地理學會”專案節目執行副總裁賈西亞表示,此文獻經過五種鑑定方法: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辨別,多光譜影像技術,內文證據及古字體考證,確認為真本。
  該“福音”由古科普特語文(Coptic)寫成,文稿共六十六頁,主要內容指出,猶大為唯一能了解耶穌的人,也最蒙耶穌喜愛。是耶穌自己要求猶大將他出賣。其實猶大並沒有真正出賣基督,而是要幫助基督早日脫離其肉身的禁錮,使耶穌體內神聖的靈魂早日升天。所以,猶大不但不是叛徒,還是一位英雄。書中的內涵,隱約透露出與早期教會的異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相呼應。“諾斯底主義”又稱靈智派,該派根本否定了耶穌的肉身,也不承認基督曾真的被釘在十字架上。
  早期教會的教父,里昂主教愛任紐(St. Irenaeus, Bishop of Lyons 130-202),曾著文駁斥此書為異端邪說,認為只是一本小說,並無正確性。而所謂“福音”書者,尚有多本,如多馬福音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等,但均為旁經,不列正典。教會正式列為福音書的,只有“馬太,馬可,路加與約翰”四福音,才是正典。按基督教雖然正式傳入中土僅百餘年,在中國的文化中紮根尚淺,但“福音”這個名詞,卻早已普被社會所接受與利用;而且還不時出現在商業廣告中,但多半是不正確的使用,甚至是福音的反義。因此,極具爭議的重大考古文獻猶大福音的出現,並不能動搖四福音的正典地位,只能讓信徒擁有多一次確認異端邪說的機會。
  這位一度曾為基督十二使徒之一的猶大,到底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呢?
  在耶穌基督這個神聖的傳道團體中,何以會容納一個賣主的猶大?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很難理解!我們相信,在猶大跟隨主的伊始,主一定已預知猶大將會走上背叛祂的道路,為何主在開始時沒有事先防範?其實,十二位使徒,哪一個不是罪人?基督是要在罪人中,揀選祂的門徒去傳揚福音,並盼望有一天猶大可以悔改。猶大若能像彼得一樣的悔罪改過,他也一定會再次為主重用。
  猶大,在梅爾吉勃遜拍製的耶穌受難記中,是扮成一張邪惡的面孔,這應是根據猶大賣主以後的記載所定裝的。相信猶大最初跟隨主時之面貌,與最後的形像,應有所區別。因此,在任何的教會團體中,人都不能抱怨會有像猶大這類人物出現。
  四福音中關於猶大給我們的印象,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副貪婪的嘴臉。猶大在主團體裏的表現,最令人難忘的便是“香膏事件”。當主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中坐席時,馬利亞用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打破了盛香膏的玉瓶,將香膏澆在耶穌的頭上,並用香膏抹耶穌的腳,再用自己頭髮擦拭,使室內充滿香氣。這本是一件極美的事,卻有一個煞風景的猶大出面評論說:“這香膏為甚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實際上,猶大並非真關心窮人,只是想到香膏的市場價值,而且起了貪心,因他掌管這個團體的財務,又是一個偷錢的慣竊。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心的高貴場合,猶大卻暴露出他傖俗的銅臭面目,實在令人敗興。基督當即曉諭猶大:馬利亞之舉,是為祂安葬預作準備,不應責難。並講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太二六:6-13,可一四:3-9,約一二:3-8)
  這個事件,能給許多強調要優先救濟貧窮的慈善家們,以省思的機會:凡事應先求神的國與祂的義,其餘的事情都會在主的旨意中安排;同時,也給那些以敬虔為得利門路者,當頭棒喝(提前六:5)。
  保羅生平最痛恨貪婪的罪惡。他曾警告提摩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這話,正是為猶大的寫照。
  在猶大出賣耶穌這件事上,有人為猶大叫屈:認為基督降世主要的任務,就是要為人釘死贖罪,而猶大將主出賣,導致主受難而死,不是恰好助主完成祂的心願,何罪之有?對此,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有清楚的說明:“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着祂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可一四:21)猶大賣主的罪責,無可推諉。
  在耶穌受難記影片中,梅爾吉勃遜對猶大角色的處理,不單設定為反派人物,對猶大的造型,也強調他的陰暗面。歷來教會與信徒也都將猶大列為撒但的代表,而聖經中也確有此記載(約一三:2, 27)。
  按說彼得後來曾三次不認主,同樣也是背叛,與猶大賣主的罪應無分軒輊;但結局卻因人而異。彼得,在痛哭悔改後(路二二:62),再為主所重用,真正成為教會的磐石;猶大,卻走上滅亡的不歸路,上吊且肚腹崩裂而亡(徒一:18)。其實,猶大在賣主之後,也曾後悔(太二七:3),並且還將賣主的價銀三十塊錢,要交還給祭司長和長老,並表示:“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但遭到拒收。他只好將銀錢丟在殿中,出去上吊死了。彼得與猶大,同表後悔;彼得是向神認罪悔改,猶大卻悔恨愧疚而死。二人的犯罪,彼得是一時不慎失足,猶大卻是有計畫的犯罪。主雖多次向猶大提醒警示,他終不回頭,而鑄成大錯。也許猶大在賣主時,並未想到會那樣嚴重,使耶穌被判了極刑。等到耶穌被定了死罪,他才慌了手腳,驚恐地走上了絕路。
  彼得與猶大雖同為叛主,但彼得只是誤犯,並及時悔改,而猶大卻是多次故犯,也無法回頭;因其罪孽深重,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諒解,當猶大後悔時,他所受的壓力,應是排山倒海而來;唯一的選項,只能以自殺結束生命。
  這個悲劇人物,為我們立下了一個血淋淋,魂顫顫的鑑戒。時間雖然已經過了兩千多年,但猶大當時肚腹崩裂的景象,血花飛濺的驚怖,似仍高懸空際!猶大福音,使這個滅亡的靈魂,再度承受一次滅亡審判(約一七:12),也讓末世的信徒,去面對一回銘心的警惕!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四期 06.7
作者簡介:殷穎牧師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