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為了緊跟基督而淡泊坦蕩

“默想財主的故事”系列之四

戴永富

 

經文:馬可福音十章17至27節

   為了緊跟基督,基督徒要學習與他們的成敗保持健康的距離。信徒不是要拋棄感情:失敗和痛苦肯定令我們憂愁,但對主的愛會使我們在憂愁中有安慰和喜樂;成功與順利自然會讓我們快樂,但對主的信靠會令我們在快樂中謙卑,使我們不把神的賜福當作偶像。

   許多傳道人,因得到了多人的稱讚或立了大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知不覺地變為好大喜功。不要說只有貪財或貪色才是事奉工場的最大風險;聚斂無厭的不只是愛錢如命的神僕,也包括愛名如命、愛功如命的神僕。勢利眼的是聚斂財寶,但貪榮者是聚斂弟兄姊妹的讚揚,貪功者是聚斂事工上的成就,豈有不同?以是觀之,非僅利令智昏,亦有色令智昏,名令智昏,功令智昏矣!在事奉上定睛於基督是等於在行動上捨己。捨己是我們為了專心愛主而恬然視成敗,這就是所謂在任何情況下為了基督而超然物外,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能平衡工作上的勤奮和心裏面的淡泊。這不是說我們在失敗中不能難過,但我們的難過不要變為絕望;這也不是說我們在成功中不可高興,但我們的高興不要變成驕傲。這樣我們就能夠在逆境中或自己的異象使命受挫的時候保持事奉的火熱。

   這看起來頗為矛盾:清心淡泊怎能保持事奉的火熱呢?答案其實較簡單,但要做到確實很困難:我們的異象使命和事工無非是我們愛主的表現,是我們培養好與主的關係這主要過程的一部分而已。與神親密交通是我們新生命的實質內容;它是主要的,我們的事奉次之。更確切的說法是:我們新生命大於且包含着我們的事奉,故後者不同於前者的整個內容。因此,我們應把自己與神的關係放在我們的事奉之上,該將愛主之心置於我們參與事工的熱心之上。我曾聽見一位神僕說,我們愛主之心的最大對手往往就是我們的事工,因我們渴求的對象是抽象的東西(異象或事工),而不是活生生的耶穌基督。如此,成全異象使命並不是最主要的目標,愛主或遵行神的旨意才是目的與目標。耶穌在世上的事奉主要不是為了人,而是為了祂的父(即實行天父的旨意),我們也應該如此。這樣,我們的事奉便像基督的事奉一樣,不會受到別人反應的左右或客觀條件的支配。因此,惟有淡泊坦蕩的神僕方能不計算個人的得失與哀樂,不讓自己的主觀遭遇影響事奉的進展。事奉的熱心並非來自我們追求事奉成果的樂趣,而是出於我們對自己可以藉着事奉與主合一這大事的渴慕。所以,當我們失去了事奉的機會,我們不至於意冷心灰,因我們還有主,只要目的尚存,喪失一個手段是無傷大體的。

   基督徒事奉的主要真理是:我們事奉的根源、行動者、目的,是神自己。祂是根源,意味着呼召和感動我們去工作的是神,我們的異象歸根結底不是屬於我們,乃是屬於神自己。祂是行動者,因事奉的主要不是我們,而是主耶穌藉着我們事奉。祂是目的,因我們主要不是為了他人或自己事奉,乃是為了神。要求神成為我們事奉的根源、行動者、目的,就是要求我們的事奉成為我們與三一神相愛的向外流露。有意思的是:就是在我們不被事奉的成敗或自己的功名所纏繞的時候,也就是當我們倒空己心而更加注重自己與神的關係之時,主才能更完全地充滿我們,更奇妙地使用我們,使得祂可以藉着我們行動。異象使命的實現並非目的,享受基督才是目的。別倒置本末,也毋因小失大。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為延續基督的工作的“小基督”(馬丁路德)。身為神僕的我們要不時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事是基督,而不是事奉;最終極的目標乃是回天家與主相見,而不是工作的成效。我們若把生命的目的放在這世上的事業上,就愚蠢得可憐,因我們口頭上雖傳講永生之道,但實際上比那財主更可憐,因我們覺得自己不需要永生,以為事奉就是等於自己的永生。

   淡泊的心態也可見於那些甘心為主成為不相關之人或時代所棄絕之人的神僕。盧雲在他的著作《奉耶穌的名》說,處於這時代的神僕所面對的最大誘惑之一是成為有一定的重要性之人(becoming relevant)。所謂“有一定的重要性”是有所作為,被人欣賞,有用處,或是有名的神僕。許多神僕不知不覺把事工當作自己的成名之道。為何如此?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神僕們難免利用事奉來充實自己虛空且自卑的心或把事工當作自己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的避風港。我們卻要像保羅一樣,為了獲得基督而視功名和個人成就如糞土!但有神僕或許說:“我不是汲汲於功名啊!我不求做聞名遐邇的大牧師,只希望我的才能能夠得到施展。至今,我無用武之地,不能為主做些甚麼,沒機會為主的教會有所貢獻,有點冤啊。”其實,這心態雖在一定的程度上很正常(且應該得到理解和幫助),但會輕易成為一種錯誤的事奉觀念。呼召我們的是神,藉着我們工作的也是主,最終的目的還是神自己,所以,我們不必苦於不能為主做些甚麼,只要盡力而為,體現自己對主的奉獻,而將一切超乎自己的控制能力之事交託給神。即便我們自身在這世上慘敗或無用武之地,但神自會處理祂的國度,我們自己只知道直奔基督即可。

   跟隨基督需要我們拋棄自身的佔有慾,這是要求我們超然物外,不被功名利祿和自己的異象使命所左右。然而,所謂超然,這裏是指超脫自我,使自我與基督合而為一(過去說的總是“我”,現在是“基督”)。超然不等於擺脫情感;反之,我們超脫自我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自由體驗基督的感情:為感動基督的事所感動,被基督的內心生活所充滿。如此,跟隨基督在一方面使我們拋棄那些出於自我中心主義的私慾和行動,另一方面則讓我們去關心我們過去不太關心的事。所以,我們可能會更痛苦和更有負擔。只要這新的痛苦和負擔不讓我們絕望,它是推動我們去服事的力量。假如那財主願意變賣一切而跟隨耶穌,他就會發現:雖然他已擺脫世上財物所帶來的精神困擾,但他還不能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因他現在要關心耶穌所關心之事,要與基督一同受苦,一同背起十字架,甚至同死於十字架上。

   然而,這不等於說跟隨基督的我們還要跟過去一樣:容易被工作的得失弄得自鳴得意或灰頭土臉。因我們與基督合一所產生的情感是結出聖潔的果實:有時我們會很痛苦,但這痛苦是不帶來死亡的(不至於絕望),因我們在基督的復活上有分而變得更有盼望。我們有時會很喜樂,但這喜樂是不導致自我迷戀的,因那喜樂是以基督為中心而總會帶領我們去讚美和感恩。在面對事奉和人生的各種苦難時,我們經常百思不得其解 :神為何讓自己的工作被仇敵摧毀?祂為何讓惡人戰勝祂一群脆弱的羔羊?這些疑問在一方面是可理解的,但另一方面,我們拋棄一切跟隨基督的心志亦可見於我們在這困惑中仍然忍耐而忠心,信靠神且跟着祂走。“變賣一切”對信徒而言也包括“在困惑中持守信心”,因變賣一切的屬靈本質就是放棄自我(包括不把自我的聰明和理解放在神的話語或旨意之上)而與基督一同背起十字架。任憑風狂浪惡,我們仍然願意把自己的不解擱置一旁,毅然決然跟隨主走。這是做門徒的代價,是我們的捨己。

 

金燈臺活頁刊 第222期 2022.11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於新加坡神學院。“默想財主的故事”系列全部四篇連載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