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在失敗中跟隨基督

戴永富

 

 我們的年日轉眼即逝,我們也如飛而去了。…願主我們的神的恩慈臨到我們身上;願你為我們的緣故,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詩90:10、17)

  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的最好操練之一是“給失敗留空間”,就是承認一個事實:人生並不是“完全成功”的,而神有主權和美意使用我們的失敗來造就我們。

  我們本能地怕失敗,然而,“當天父藉着耶穌的人生來到我們中間,祂給我們彰顯的不是如何成功…祂畢竟在徹底失敗中來到我們中間”(McCabe 2016, 140)。

  在這墮落而充滿自欺的世界上,人難免以幻想維持生命,其中一個很有力的幻想是自己可以享有並確保永久的成功。所以在工作中,人想盡辦法也傾注全力避免失敗,把失敗的兆頭消滅於萌芽狀態中。為了保持穩定的人生,人有意無意地依賴諸如“我不會失敗”、“我不是失敗者”等未必經得起現實考驗的信念。必勝心態也令許多信徒和教會領袖逐漸失去屬天的平安和溫柔,取而代之的是煩惱、急躁、精神疲乏、易怒等使自己遠離神和他人的消極狀態。工作的順利與成功遲早成為生活的主宰或決定我們與神的關係的晴雨表(若成功就讚美主,若失敗就對主失望)。

  雖然正常的信徒生活應該避免失敗,但如果對失敗過度關注,就會妨礙我們明白十字架在人生中的顛覆性工作。信徒捨己背起十字架,有時是離不開要清醒地接受或有信心地看待人生中的失敗。由於神在當今世上的工作會使用現實中的不穩定性或不理想狀態,所以信徒在努力工作的同時,要對功名無貪慾,對失敗亦不必過分憂懼。只要新天地尚未實現,信徒仍然要清醒地承認,自己所經歷的失敗是自然且難免的;只要基督還沒再來,人生總是有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能解答的疑問和無法完成的工作。所以,力圖在今世解決所有問題,或要求在今世就實現人生的全面成功,不但不現實,也與神的計畫相悖。但信徒無需垂頭喪氣;神之所以有意先不實現全面的勝利,是因為失敗和苦難是十字架用以轉化信徒的生命的好材料。作為信徒,我們要學習在各樣的失敗中信靠和順服神,而這種學習本來就是捨己背起十字架的過程。因為在不理想的狀態中信靠順服,不是信徒很自然願意做到的;但捨己背起十字架是享受基督之靈帶來轉化的同在,也就是說信徒藉捨己背十架而“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3:18)。如此,今世各樣不理想的狀態雖然還沒有被神除掉,但都已經被十字架贖回,人生也變得很有意義了。

  實際上,不管我們怎樣努力,不論我們準備得或做得如何,只要我們還活在世上,失敗總是伴隨我們;我們的一切成功或多或少都有失敗的成分,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世上根本沒有圓滿得令所有人都完全滿足的成就;恆久不變或不受破壞的成功是不存在的。再者,人實現成功的動機沒有一個是完全純潔或完全符合道德的。鑒於這些,世上所實現的大部分成功都已經孕育着它自我毀滅的因子。此外,殘酷無情的自然定律早晚會損壞並消滅日光之下的一切成就。信徒要清醒承認這事實。惟有神是完美而永恆的,人在世上的成功猶如稍縱即逝的朝露。

  然而,信徒一方面明白世上沒有完美的成就,另一方面要把最好的奉獻給神和人。這兩種態度的張力只能通過有信靠的捨己得到緩和,別無他法。若要靠自己解決張力,信徒會被迫兩者挑一:要麼太悲觀而不肯進取,要麼太樂觀而被成功慾沖昏頭腦。保持平衡很不簡單,只有來自捨己的信靠順服方能讓我們保持平衡而安息於神的慈愛。承認耶穌是主也是等於擁抱基督的十字架,而這意味着信徒要活出十字架的邏輯:生命和勝利是通過死亡與失敗實現的。換言之,在教會裏高舉基督的至高和充足性是等於承認“十字架的勝利只能通過十字架的方式來獲取的”(Wright 2018, 366)。很多基督教組織和教會領袖,雖口頭上傳講的是十字架的信息或福音,但所信奉的事奉哲學是抵擋十字架的。他們為了所謂擴展神的國度,熱心找有權有勢者當後盾、耍小聰明、只高舉自己團隊或宗派的旗幟。但人生的所有失敗和苦痛都互相效力,條件是我們要化它們為背起十架(即在逆境中信靠順服)的時機。十架精神是以效法基督為目標,故信徒在失敗中仍不氣餒,因知道,最要緊的不是成就,乃是自己是否體現出基督的樣式。我最近與一位在窮鄉僻壤事奉的宣教士見面,他分享到那地方宣教事工的困難:長期事奉但果子特少,只有一個信徒真正經歷生命的改變;很多宣教士在那裏也經歷各樣的不順。這位宣教士說,從事宣教是要根據神特殊預備的課程學習,而這課程的性質之一是要讓自己被主雕琢,在各樣失敗和不順中效法基督。

  雖然失敗和苦難與信徒有益(詩119:71),但這不是說信徒要迴避成功。世上的一切不能讓我們完全滿意,但其不滿之處可以被十字架補滿。如此,雖然信徒無法在失敗中不憂愁,但還可以保持沉靜,胸懷坦蕩。這不是說信徒不可以愁煩或不能失望,但信徒的愁煩或失望都被十字架的目標(效法基督)所帶來的恬靜沖淡了。加爾文告訴我們:信徒在捨己的時候,不能也不該壓制感情,因為怕失敗是人之常情。但信徒因為信靠神的智慧與旨意,所以他們的悲傷是適度且有節制的。即使在悲傷中,對神的信靠會產生感恩,而感恩會產生喜樂,喜樂會沖淡痛苦(Calvin, Inst. III, viii, 9-11)。

  無論如何,神會保留我們在祂裏面做的善工。與死而復活的基督合一的我們明知,自己為主作工的勞苦決不枉然(林前15:58)。所以,耶穌戰勝死亡的大工實際上是對詩篇第九十篇這一祈求的答案:“我們的年日轉眼即逝,我們也如飛而去了…願主我們的神的恩慈臨到我們身上;願你為我們的緣故,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詩90:10、17)。有意義的是:神回答詩篇第九十篇不是通過讓信徒馬上變成沒有痛苦的成功人士,而是透過叫信徒體驗詩篇裏面的愁苦。這是為了讓信徒發現,與否認人的脆弱的墮落生活相反的是,人透過承認人生的脆弱而信靠主才會經歷到他的人生(包括工作)的救贖。此外,信徒藉着痛苦也可以更體貼那些未認識主、沒有盼望之人的痛苦。如此,信徒能在基督裏執行其祭司職分,即更曉得為有同樣遭遇的未信者禱告,也更有效地向他們傳福音。

  若無復活,耶穌以十字架“告終”的工作可以說是最失敗的工作。所以,與我們同甘共苦的聖子也瞭解詩篇第九十篇的內容。耶穌的復活證明,祂在世上以復活為好結局的所有工作(含受難)是世上最成功的工作。因此,感到很失敗的信徒要效法基督的順服,要像基督一樣願意在苦難中成長,為的是以後可以造就其他受苦之人。信徒的工作藉此則與基督那“失敗”而終於圓滿成功的大工合而為一。十字架是通往真正的“成功”(即“被神肯定”)的惟一渠道。聖經說:“各人的工程將來必要顯露,因為那日子必把它顯明出來。有火要把它顯露出來,那火要考驗各人的工程是怎樣的”(林前3:13)。“火”在此代表神的審判,而只有經得起神的考驗的工作才得以保留。經得起考驗的工作並非金碧輝煌的教堂或座無虛席的教會,也不是叫頑石點頭的口才,而是建基於耶穌的十字架的工作(Hays 2011, 55-56)。用十字架檢驗我們的心是讓我們以這問題捫心自問: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成敗?是事關自己的榮耀和羞辱,還是為了讓基督在我們生命上成形?

參考書目:

  • Calvin, Joh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Trans. Ford L. Battles.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60.
  • Hays, Richard. First Corinthians.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11.
  • McCabe, Herbert. The McCabe Reader. Eds. Davies & Kucharski. London: Bloomsbury, 2016. 
  • Wright, N.T. The Day the Revolution Began. NY: HarperCollins, 2018.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於美國創欣神學院。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