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一個有人高興有人愁的節日。細看一下唐詩宋詞的中秋名句,似乎憂愁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對着一輪明月,所發出的感嘆,不是離愁就是別恨,甚至產生了上天找下地尋的哲學大問題。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宇宙是怎麼來的?人是啥時候有的?聖經開卷第一句話就是答案:“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所以,月亮是上帝造的。上帝把宇宙萬物都造完後,就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最先在江畔看見月亮的人是亞當和夏娃。可是,亞當夏娃吃了上帝不准他們吃的禁果,犯罪了,第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夫妻反目,人還在,心卻相隔萬里。
試看,唐詩宋詞中,月圓夜的感嘆,一概離不開“離愁”兩字。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張若虛的“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千百年來,這些詩句勾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離愁別恨”。
這是人類犯罪之後無法避免的“離愁別恨”!離開了上帝,人與人也無法親近,無論是相見還是不見,都揮不去憂愁;告別了上帝,人與人也無法溝通,無論說話還是無語,都趕不走心塞。
蘇軾看着明月,想到了天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很想去天上,估計那裏沒有地上的煩惱?但他又很害怕,那裏太陌生,誰也不認識,太寂寞了!但聖經告訴我們,信耶穌,得永生;不過,重點不是天堂有多好多美,而是有愛我們的上帝在那裏!話又說回來,若蘇軾真的想去天上宮闕,他找得到路徑嗎?
蘇軾轉念一想,小聰明來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生苦短,跳個舞吧,天堂的事情太遙遠了,還是人間好啊!這確實是很多人的想法。不過,地上的生活也不那麼理想:“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月亮也太欺負人了,明亮亮地直盯着無數失眠的人!心中有事,睡不着啊!
來個美好的心願吧,“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幸的是,人人都有一死,真的無法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怎樣呢?
容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沒有嫦娥下凡,但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卻從天上降臨人間了!為甚麼?因為要給人類開闢一條能上天的路!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聖經約翰福音14:6)
明月幾時有?上帝創造了!今年中秋節,觀賞一輪明月,頌讚天上之神。信靠主耶穌,與天父上帝和好,無論圓月彎月,無論陰晴圓缺,人生不再糾結。(杜嘉)
(原刊於《金燈臺》第191期)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無神信仰說沒有神,無神論者用自己的理念否定神。但神會否因為這種理念而不存在?...
迷信風水,不但在華人當中大行其道,近年甚至在洋人當中也非常流行...
生在世上的人,都知道不論如何建造功業,有一天得向所在的世界告別...
人們何以冷漠孤獨?...
人生無常,我們不能把握明天,也不知道明天如何。但上帝讓我們知道,明天之後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仰觀宇宙之大”(王羲之在〈蘭亭序〉之浩歎),宇宙到底有多大?...
親愛的讀者,趁着人生舞臺尚未落幕之時,你願意讓神來編導你的人生嗎?...
中秋,明月,團圓。種種賞月情懷,反映着人內心的失落與孤單,也反映着人對圓滿人生的渴望與追尋...
迎接春節新年,人人愛將“春”字倒貼...
我們若要敬拜神,就應當拜那位真神、正神、偉大的神、宇宙萬物的創造主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