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皮特拉古城的鑑戒

李志光

 

  “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處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裏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裏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俄:3-4)

  俄巴底亞,一位耶和華的僕人,於主前六世紀預言攻擊以東。以東地的以東人乃以掃的後裔,與以色列人有血緣關係,同出於一位先祖以撒(參創二五:19-34)。以東原意為“紅”,與以掃出生時身體發紅(創二五:25),以掃長大後向雅各求紅湯喝(創二五:30)和以掃後裔世居滿山紅土的西珥山等三件事有關(創二六:9)。西珥山位於死海與阿夸巴灣之間,山脈東西寬二十哩,南北連綿約一百哩,水源豐富,草地肥美,是阿拉巴谷之東的一片樂土。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要求以東人容許他們路過貴境,但以東人不允許(民二○:14-21),以致源於雙生兄弟以掃與雅各的仇恨一再加深,並且延至多個世代。今日的巴勒斯坦人(許多現居於約旦,受約旦保護)與以色列人的紛爭,不過是千秋積怨的其中一幕而已!

以東首邑皮特拉

  俄巴底亞攻擊以東的同時,不客氣地警告“住在心穴中,居所在高處的”人。究竟那些人為何許人﹖答案是“皮特拉人”!皮特拉是以東地的首邑,希伯來文古名為西拉(王下一四:7),與希臘文通稱皮特拉皆為山巖巨石之意。皮特拉位於山峽的深處,建於陡立的山崖之上,向西下望可見極其美麗的阿拉巴谷地。包圍皮特拉的眾山由粉紅色的砂岩構成,在夕陽斜照中,散發出紅光萬丈,令人驚艷。難怪畢根牧師(Rev. John William Burgon)讚美皮特拉是一座“紅玫瑰城,半古半今的城市”!

  皮特拉位於山中,形勢險要,僅靠一條一哩長闊僅容身經過的狹窄山道(SIQ)與外界交通,所以易守難攻。皮特拉人仗着天險保障,有時出外劫掠,得手後退回山中堅城內,受害者莫奈其何!

皮特拉遭報殞滅

  正因為皮特拉固若金湯,皮特拉人便流於狂傲自欺,心裏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然而神藉俄巴底亞預言說: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裏拉下你來!這預言在後來果然應驗了。主前五八二年,即耶路撒冷被擄之後四年,曾經得以東人之助進攻耶京的巴比倫軍隊,轉而進攻以東,使以東淪為荒場,皮特拉如日中天的懾人光芒一下子完全熄滅。那霸田人後來接管以東,將殘存少數的以東人圈限於猶大南部的一部份地方,繼續存在四個世紀之久,仍為猶太人的心腹大患。耶穌降生時代,追殺聖嬰的希律王,正是以東人。主後七十年,耶京被毀之後,以東人在歷史中消聲匿跡,沒有再被提及。

皮特拉千古鑑戒

  從皮特拉在聖經與歷史中的際遇,我們可領略到以下幾點鑑戒:

  1. 驕傲自欺,神不喜悅

  居皮特拉的以東人驕傲是有其原因的,因皮特拉位於外約旦南北“王道”與阿拉伯通往埃及的東西通商幹線的交彙處上,無論由經商或掠奪都獲大量財富,加上皮特拉有充足雨量灌溉農作物,又得天險保障,真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無怪乎有人稱之為“死海首府”。可惜這些有利因素至終欺騙了皮特拉人,皮特拉人又甘於自欺,以致陷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一九九零年八月二日,筆者帶領聖地團考察皮特拉。正是那一天,驕傲狂妄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揮軍侵佔科威特。不出半年,伊拉克敗於二十八國聯軍,尊嚴掃地,全國陷於貧窮與難於復原的景況中,真是足以引為鑑戒!

  2. 身居高處,頃刻敗亡

  曾經有人如此說:“皮特拉隱沒有懸崖絕壁的深處,頗有東方神話裏所富有的想像力”。筆者同意皮特拉人有想像力,但活於虛幻中則早晚會出事。皮特拉人以為據守天險,大可安枕無憂。豈料“高處不勝寒”才是真的。皮特拉人沒有“居安思危”,誠失策也!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蘇聯發生政變。三日後,政變證實失敗,領導政變的強硬派分子被捕的被捕,自殺的自殺。他們全部身居高位,何竟頃刻敗亡﹖歸根究底是他們沒有誠實地和腳踏實地地去面對改革,只活在守舊的傳統思維中。

  3. 仗賴武力,不保長榮 

  皮特拉人崇尚武力,但終歸被巴比倫軍隊的武力所勝,所以仗賴武力,不保長榮。

  巴勒斯坦人於四十多年前倚仗眾多阿拉伯國家的兵力雄厚而拒絕接納聯合國的聖地分治議決案,誓與以色列兵戎相見,結果四十多年後仍未有自己的領土,可見武力不可仗。

  4. 親情泯滅,自食其果

  昔日以東人不肯讓摩西率民經過他們的境內(民二○:14-21),反而願意幫助任何攻打猶太人的軍隊,可謂親情泯滅。到自己一旦需要幫助時,便無人肯搭救,不是自食其果是其麼﹖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提前五:8)

  5. 落井下石,不蒙憐恤

  神藉俄巴底亞對以東人說:“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當瞪眼看着;猶太人被滅的日子,你不當因此歡樂”(俄:12上)。以東人在兄弟有難被滅的日子幸災樂禍,無疑是落井下石,神最憎恨這種人(參太一八:21-35)。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清楚訓示:“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

各期文章 訂閱本刊

尋找《金燈臺》文章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