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講話,容易犯的錯誤,是使用概括性命題,而不加界定區分。例如說“沒有神”等於說“我知道在所有的地方都沒有神的存在”。但實情是他無法查證所有的地方。所以這種概括的否定實際是邏輯上的錯誤。
可惜,人的大問題是缺乏自知,特別是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短暫,目光的淺窄,卻以為自己都知道。

聖經約伯記記載,有位智者約伯,認為自己無罪卻無辜受苦,要求與神折辯。約伯的三個朋友,以簡單的因果關係,從自然現象,推斷倫理關係,以為人受苦必然是有罪。
神不答辯約伯的話,因為那將是沒有意義的事,是枉費時間。以人的智慧和能力,絕對無法與全知全能的神相比。所以神無從以對等的身分與人交談,而人既然缺乏了解受造物的水準,缺乏智慧和能力,自然也無從了解造物主。
今天人的問題,豈不也是如此?
二十世紀的下半是所謂“知識爆炸”的時期,人的自信遠超過了啟蒙時代。接着的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的時代;過去的讀書萬卷,學富五車,已經太落伍了。汗牛充棟的藏書,還不夠一片薄薄磁碟的儲藏量;一部輕盈的電腦,可以網羅多少座圖書館!人自以為進步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不過,儘管自己高傲,人無知的情形仍然是一樣,或說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今天人類的普遍問題,是把資料當作知識。只是單單把這些包裝現成的知識充塞在頭腦裏,沒有道德原則的指導,沒有選擇的智慧,沒有駕馭的能力,並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
科技的進步,在已往的半個多世紀,遠超越人類有史以來的總和。化工創造的奇蹟,核子能源的釋放,太空的探索,生物的改造與複製,使“人定勝天”那句話不再有誇張的意思,建造“巴別塔”通天,已經難算是幻想。
人該可以驕傲了。單從看不見的原子就可以造出毀滅;那傑作的最初展現,是十萬生命的死亡。接着,在恐怖下的競賽,只確知人類能夠使自己從地面上消失,而不能增加喜樂。
科技解決不了內心的問題,人卻努力向外太空發展:一次復一次的發射火箭探測,更大並更高的望遠鏡觀察,不過猜度宇宙的古老和浩渺無垠。希奇的是,有人宣告沒有看見神,卻沒有探究這些億萬光年之遠的星辰是誰造的;看到不斷擴展的宇宙和點綴在其間的星辰,卻不探究是誰設定它們運行的軌跡。
有人說:從前不開化的人,把迷信作為宗教;現代開化的人,把宗教當作迷信。這轉換,到底有甚麼意義?
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 1533-1592)說:“人簡直極其瘋狂。他不知道怎樣造出一尾蛆蟲,卻造了一大堆的神。”
希臘有古語說:“智慧是知道自己的無知”。但連那些以鑽研知識為專業的人士,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
還是東方的智者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話真有見地:知道自己知道的,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知也”,因為古時“知”與“智”通用,意思說,這樣就是真智慧。
但誰能達到這地步呢?
約伯最後在神的面光之中重新認識自己,他的悔悟使他對神的態度轉變。他在受苦中與朋友折辯,拒絕承認自己有品德上的罪;但他不能測透神。到最後,約伯對神說:
“我知道你萬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約伯記42:2-3)
約伯承認自己知識的有限。全知神的智慧,他無法知道;全能神的一切作為,更不是人所能夠攔阻的。
有了這基本的認識,約伯在神面前謙卑下來,“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42:6)。(于中旻)![]()
金燈臺活頁刊 第215期 2021.9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生在世上的人,都知道不論如何建造功業,有一天得向所在的世界告別...
〈父親〉中的第一句“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容易”已經可以引起聽者的共鳴...
紀元兩千年過去了,一直有“預言家”斷言某月某日為世界末日...
人生經常一地雞毛,人心經常心碎一地,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力不能勝,千斤的重擔讓我們愁苦不堪,有時甚至連走下去的力氣都仿佛沒有了...
對着一輪明月,人們所發出的感嘆,不是離愁就是別恨...
親愛的朋友,盼望你的人生不是好像一聲歎息,轉眼成空...
為甚麼需要悔改?聖經所講的“悔改”,是甚麼意思?...
現代人為了表示勝利的喜悅,常用手比出個“V”字...
“仰觀宇宙之大”(王羲之在〈蘭亭序〉之浩歎),宇宙到底有多大?...
聖經記載將會有“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那是說到基督徒的將來,吹號起行,進入沒有黑夜的光明永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