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集體禱告的省思

殷穎

 

  在教會的集體崇拜中,儘管每個教會崇拜的儀式不同,但禱告卻是教會崇拜中的一個最主要項目;禱告是神人之間的團契與交通,突顯個人與神的關係。在新約聖經中,主對於禱告的教訓,多半着重於個人的私禱(太六:5-8);因這是每一個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與神隨時保持的交往。

  但當許多人共同聚集在一起敬拜時,祈禱便成為一種共同的群體行為;許多人在一起時,人們對神的祈禱,多半採取兩種模式:其一為司會者或被指定的信徒,作代表性的祈禱。這種祈禱,由一人向神發聲,其餘的會眾同呼阿們,便成為共同的祈禱。這種由一人代表性的祈禱,又分兩種方式,一是個人自由祈禱,沒有固定的祈禱文。另一種是誦讀儀式本中的祈禱文,這種祈禱文,多半是歷代聖徒們傳承的禱語,經千錘百鍊,每一句禱文都鏗鏘有聲,都是心靈的結晶與禱文的瑰寶。禱文的內容,涵蓋眾多的心聲,並在最後同呼阿們。這種宣讀儀式的祈禱文,也有啟應的部分;即由領會者讀前句,會眾應後句,在啟應中,使會眾也能參與。

  還有一種模式是同聲開口禱告,而各教會共同採納的公禱詞,便為主唯一教導信徒的禱詞,也就是我們日常用的主禱文: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太六:9-13)

  這段禱文,信徒不但能朗朗上口,而且多半都會背誦。而由於太熟稔了,在背誦時,便多半有口無心,而流為具文。在集體的崇拜中,許多禱文都是規定的儀文,司會者照本宣科,與會者同呼阿們。有時候兩者均流於形式,完全失去了祈禱的真義。

  為補救這種錯失,許多教會便採取另一種方式,即同聲而不同文。會眾都開口,但各唱各的調,各人禱告各人的。這樣便會形成另一種困境;即在同聲祈禱時,會相互干擾,意念不易集中。為要表達自己的祈禱,便須大聲禱告,聲量蓋過近旁人的禱聲;但如近旁的祈禱者,也採相同的方式,便成為一種禱聲的競賽。而競禱的結果,最後往往會不知所云。這樣的集體同聲禱告,有時會聲震屋瓦,聲傳戶外,甚至造成對鄰舍的干擾。成為一種不良的“見證”。

  習於群體同聲但不同禱文的教會,這樣禱告久了,便會養成一種習慣,對別人的禱告“充耳不聞”,能單獨維持自己與神之間的交通。但這種集體祈禱,除予人以熱烈的印象外,是否也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混亂的現象,應該是可以思考的問題。記得台北有一個以同聲祈禱著名的教會,祈禱時,禱聲震天,哭聲匝地;周圍的鄰居不得安寧,只好報請派出所處理,媒體也多次作出負面的報道,這樣的集體禱告,便不是一個好的見證。

  在新約福音中,主只教導我們一處“公禱文”,其中卻涵蓋了人與神,及人與人之間的主要關係,與人生所需的各個層面,可說是一篇標準的祈禱。但若在共同祈禱時,流為具文,不但毫無意義,反而成為對神的不敬了。有時候人們還將“主禱文”當作聚會完畢時的結語來利用。當大家在共同誦讀主禱文時,便意味着要散會了。甚至有時幾個人在一起聚會,有人覺得不耐煩了,希望提早結束這個聚會,或者領會者想要結束聚會,都會提出,“讓我們一起來公禱”,等“阿們”之後,大家便散會了。

  歐洲有一個教會,在同聲祈禱“主禱文”時,每禱一句,便敲鐘一響,作為句號。讓大家稍停,思想禱文的涵義,使口禱而心和,值得效法。

  集體祈禱的最佳唯一禱文,便是主教導我們的禱告。這種公禱,同聲同心,是最好的集體合一的見證,因為它不單是信徒的心聲,也是主耶穌的要求。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四三期 09.9
作者殷穎牧師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