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頁刊



文字的溝通性,佈道性和造就性

楊百合

 

  今天傳播媒體雖然很發達和先進,但文字仍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沒有脫節。
  有人清早起來,便翻開報紙閱讀;身為基督徒,應該先讀聖經。聖經是以文字記載神的話語,神選用文字作為記錄祂話語和信息的工具,因為文字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特色。當時,神透過先知傳講的話語和信息,已隨着時間而消失了。而以文字記載的話語和信息,仍然保留下來,讓我們今天可以閱讀和領受。
  文字的功用很多,本文只略談溝通性,佈道性和造就性。

文字的溝通性

  有一次,保羅想到羅馬去,所以“在禱告之間,常常懇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裏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羅一:10,13)
  保羅為甚麼要去羅馬呢?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而是想與他們有溝通,他說:“因為我切切的想見你們,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羅一:11)但為何神沒有開路“到如今仍有阻隔”呢?一定有神的美意。
  保羅想,我去不成羅馬,怎麼辦呢?他想到文字,可利用文字,把想與他們溝通和分享的信息寫下,帶到他們當中去。人不能去,但文字能去,結果,他寫了羅馬書。羅馬書的寫作,是因為“阻隔”;如果當時沒有阻隔,保羅去成了羅馬,試問他還要寫羅馬書嗎?不用寫了,因他已面對面地跟他們溝通。羅馬書可以說是保羅十三封書信中最有分量的一封,卻是因“阻隔”而產生的。負面的“阻隔”卻產生正面的益處,真是“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
  三十六年前,我受委託出版一份刊物,要給刊物起一個名字,我想到“橋”,橋能溝通兩岸,於是我決定選用“文橋”作為刊名。我編文橋時,在刊物封面列出三句詩:“誰為你為我造一道橋,讓我沿橋走入你心,讓你沿橋走入我心。”原來文字是溝通的橋樑,透過文字,可以彼此溝通,彼此了解。

文字的佈道性

  約翰寫約翰福音的目的,是“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二○:31)
  約翰寫作有一個使命,就是要藉着佈道性的文字,叫人讀了信主得救。
  近年來,蒙主施恩,讓我寫了一些福音單張,交給新加坡逐家文字佈道會出版。有幾種福音單張,如“新年新希望”,“歡天喜地迎國慶”,“人離世猶如搬家”,“沒有耶穌的聖誕節”等,在東亞發行,分發數以百萬計的數量,我雖未到東亞,但彷彿已涉足其間,把福音傳給他們。
  1990年代,我在一間中文小學執教,來了一位新校長,知道他二十多年前曾經慕道,但現在沒去教會了。我想,是否可有辦法幫助他重歸教會的懷抱?那時,我剛看了一本書,是台灣宇宙光出版社出版的靈魂的悸動;書裏有許多動人的見證,包括一些名人和大學教授等信主的見證。我讀這本書後很得幫助,心想一定也可以幫助我的上司。
  那天,我敲校長的門,進去校長室,對他說:“校長,這裏有一本很值得看的書,請你抽空看一看吧!”我怕他很忙,沒有空,所以從十多篇的見證當中,用鉛筆鉤出五,六篇,對他說:“無論如何請你看一看這幾篇。”過了幾星期,我再次進入校長室,問他是否有看那本書,他說看了,不但有鉤的那幾篇看了,連其他的也都看了。這本書果然幫助了他,從此他在主日便到教會參加崇拜。大約兩年後,他接受水禮成為基督徒。我問自己:“他重歸教會懷抱,是我的功勞嗎?”不,是文字的功勞,我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把一本書從我的手傳遞到他的手。

文字的造就性

  使徒行傳第十七章1至12節記載保羅在兩個地方講道,先到帖撒羅尼迦,然後到庇哩亞,而庇哩亞的會眾比較通達,除了甘心領受保羅所講的道之外,還天天考查聖經。他們考查聖經目的是要曉得保羅所講的道是否真確,結果相信的人不少。
  他們天天考查聖經,附帶可能還有一個原因:保羅所講的信息,激勵了他們渴慕主的真道,他們巴不得保羅多講幾堂信息,但保羅行色匆匆,當天就離開他們。他們為了彌補聽道的不足,所以天天考查聖經。而考查聖經是一種閱讀的舉動。
  是的,閱讀能彌補聽道的不足,有許多課題如“靈恩運動”,“同性戀”,“預定論“,“靈性低潮”等等,講台無法詳細傳講,只好透過閱讀去了解。
  多年前,我看了一本書神與人之間,該書是整理自唐崇榮牧師一次在台灣主講神學講座時的錄音。我讀了得到很大的幫助,好像到了台灣聆聽他講道一樣。他講道是聲音,整理成書時,把聲音“變”成文字;我們閱讀時,用眼睛碰那些字句,字句便還原成聲音,看他的書,猶如聽他講道。
  如果我們每天閱讀十五分鐘,一分鐘二百字,十五分鐘就可讀三千字,一個月九萬字,就可看完一本書;看完一本書就如參加了一次神學講座或退修會,一年看十二本,就參加十二次,靈性怎不會長進?

 

金燈臺活頁刊第176期 2015.3
作者楊百合弟兄為退休教師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