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記載五餅二魚神蹟的經文中,“多”字多次出現:“來往的人多”(可6:31),“有許多認識他們的人”(6:33),“許多人”(6:34)。擺在我們面前的,是許多人的需要;我們如何回應?
當時耶穌與門徒去到曠野。一方面,他們因為事奉太忙,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可6:31),很想到曠野歇息。此外,當時是施洗約翰被斬之後(可6:29);施洗約翰是耶穌的表哥,也是耶穌幾個門徒以前的老師。施洗約翰的死無辜,耶穌與門徒悲傷,很需要退修來處理內心的感受。
門徒本想打發群眾離開(可6:35-36),因為覺得沒有能力滿足這麼多人的需要,只好讓群眾自行解決。當我們看環境時,往往會與門徒一樣,只看見傳福音很艱難,世人抗拒福音;只看見自己有很多限制和需要,例如工作很忙,兒女需要照顧與教導,自己也不夠時間休息,哪有時間和心情顧及其他人的需要。
像門徒一樣,我們容易看環境的艱難和自己的限制,但耶穌的看法與我們不同。
主耶穌不被外在環境的困難與自己的需要影響自己;祂的一生是被使命鞭策自己。祂與門徒一樣,身心靈需要休息。其實最需要休息的是耶穌,因為是祂講道,門徒只是聽道。祂的表哥被殺,最傷心的應該是祂,應該是祂最需要安靜處理自己內心的感受。但祂看見群眾渴慕真理,看見他們如同羊無牧人一樣,於是憐憫他們,教導他們許多道理(可6:34)。“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這節經文中的“困苦流離”在《和合本修訂版》譯作“困苦無助”,意思是感到人生煩惱、沮喪,受罪壓制,受死亡威嚇,無盼望,無平安。耶穌並不是看環境的困難,而是看重使命,願意向人分享福音。
耶穌知道自己在世上的目的是要完成神交託的福音使命。祂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那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約4:34)食物是人最必需的東西,耶穌以遵行神的旨意,完成天父的工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這節經文之上下文提到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和撒瑪利亞人傳福音。可見“遵行神的旨意,完成天父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傳福音,為主作見證。你現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甚麼?
留意這段經文有多個“看”字:“眾人看見他們去”、“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耶穌拿着這五個餅,兩條魚,望着天祝福”(可6:33、34、38、41),教導我們要看兩方面:
門徒看見太多人,只是男人已有五千。他們看見太多迷羊,但主看見的不是太多迷羊,而是太少牧羊人:群羊沒有牧人(可6:34)。很少基督徒肯向人傳福音和為主作見證;“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太9:37),這是主的感嘆!父母看見兒女做錯事、走錯路如同迷羊,就會擔心和焦急。愛我們的天父看見未信者的靈魂快要滅亡,必然更加焦急,很想我們向他們傳福音。神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
請問在沙漠中一個人最大的罪是甚麼?就是看見水源,卻不告訴快將渴死的人說那裏有水源。相信耶穌的人已經擁有這活水的泉源,卻因為感到太難或太忙等原因不肯向人傳揚耶穌這位活水的泉源,豈不等於在沙漠中看見水源,而不去告訴快將渴死的人那裏有水源嗎?
主耶穌更新我們的視野;祂引導我們不但看外面的需要,也要看自己所擁有的。主向門徒發出挑戰:“你們給他們吃吧!”(可6:37)原文強調“你們自己”給他們吃。門徒困惑地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可6:37)當時二十兩銀子相當於一個工人八個月的人工;門徒沒有能力應付這龐大需要。但主對他們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隨即指示他們看看自己所有的:“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可6:38)其實,主耶穌要我們去看的,不是我們所沒有的,而是我們已有的資源、能力。
當主呼召我們承擔一個新的事奉時,許多時我們感到為難,覺得這挑戰太難,自己無能力勝任。但事奉的能力來自差遣我們的上帝,而不是受差者。神要我們善用已有的資源、機會,而不是我們所沒有的。不要給自己許多藉口不去傳福音。
求主更新我們的視野:第一,不是看外在環境,不是看世人抗拒福音、自己的限制等困難,而是看重福音的使命。第二,神要用的不是我們所沒有的,而是所擁有的。第三,面對廣大群眾的需要,不是看見太多未信者,而是看見太少人肯為主作見證和傳福音。
各位,你願意獻上自己微小的力量,像這小孩子的五餅二魚,勇敢為主作見證、傳福音嗎?
作者柴樹良牧師為金燈台出版社董事。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