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在基督裏等候基督

“等候神”系列之三

戴永富

  

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你要登上高山。
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
要揚聲,不要懼怕!
要對猶大的眾城說:“看哪,你們的神!”
看哪!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祂的膀臂要為祂掌權;
看哪!祂給予人的賞賜在祂那裏,祂施予人的報應在祂面前。(賽40:9-10)

   信徒不能把所期盼的福澤與賜福者分割開來,因為神所賜的所有福分的目標是帶領人認識神,親近神。很多時候,我們要等的不是神,而是神所賜下之福;這樣,得到福分的我們就容易驕傲,而暫時得不到福分的我們也輕易自卑。以色列人雖等候神的釋放,但以賽亞書四十章1至11節所強調的是神的來臨所帶來的釋放。照此可見,信徒在等待任何福分的時候是要等候神自己:神比我們所期待的任何美事更美;神美好的同在也加強我們對所有美事的享受。

   然而,神不僅通過賜福來臨,也藉着考驗來臨。順境和逆境都是神的來臨或同在的模式,就像父母給孩子的禮物和管教,都是父母愛孩子、父母與孩子同在的表現一樣。照此,信徒應該不僅希望事情有好轉,也要希望無論在逆境或順境中都得見神。人以為神的來臨總是通過世上的榮美或各種福樂,但其實神也在幾近凋謝枯乾的人生中降臨!這樣,我們總是等待或預備神的到來,因神總是會來的。實際上,神不斷與我們同在,故所謂神的來臨是我們消除了攔阻我們感受神的同在的“山崗”(驕傲)與“深谷”(絕望)。

   有關以賽亞書四十章1至11節這段經文,教會視之為關於道成肉身的預言。照此經文,福音或好消息(賽40:9)的內容是上主來到人間並在世上做王。聖子的降臨是宏大的福分,因基督解決了最深切的問題(人與神相敵)並帶來了最根本的釋放(使人脫離死亡與罪惡的管轄)。殊不知,雖經文述說世人或肉身盡都如草,但道卻成了肉身!永恆存在的道降到這充滿苦痛的人間,從裏面更新人,使人在神的榮美上有分!神透過基督成為了受苦而等候釋放之人,從而教導我們如何等候神。

   耶穌在世上根據父神的方式和時間完成使命,並拒絕不擇手段地實現其事奉目標。撒但知道身為彌賽亞的耶穌要帶領以色列人相信祂,也知道耶穌要成為萬王之王。撒但於是試探耶穌:與其苦苦向不信的同胞傳福音,倒不如從聖殿頂上跳下來讓天使托住,這樣觀眾就不得不信服了;與其通過十字架贏得天上地上的權柄,倒不如敬拜撒但一蹴而就地享有各國的榮華吧!但耶穌斷然拒絕走撒但的捷徑;祂的整個事奉採取了等候的姿態:

〔祂受苦時〕不說恐嚇的話;只把自己交託給那公義的審判者。(彼前2:23)

祂因為那擺在面前的喜樂,就忍受了十字架,輕看了羞辱。(來12:2)

   耶穌的等候可以說是由祂的信靠和順服組成的。祂教導我們,順服天父的旨意能防止自高,信靠天父的護理能扼殺絕望。如此看,等候需要人放棄控制權,但它不是無奈也不是被動的,因等候離不開戰勝自戀的順服和克服自憐的信靠。

   既然基督教導我們如何等候,所以基督是道路;但我們學習基督等候神的樣式的目的是為了等候基督的再來,所以基督也是目的地。我們藉由基督與基督相遇。正因為基督已經來了,所以我們能夠等候基督的再來。若基督第一次的降臨解決最深切的問題並帶來最根本的釋放,那麼耶穌的再來將解決所有問題並帶來全面的釋放。是故,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降臨決定了信徒的人生的所有意義。神通過聖子的兩次降臨掌管並引導所有人的歷史和每個信徒的人生。傳揚福音是等於讓人認識如此信息:“神已經來了,所以你最根本的問題已經被解決了;但神也會再來,所以你所有的問題會得到解決。”我們等候基督的再來,因我們相信神及其應許,並投身服侍他人。就是因為當今世界充滿令人不解的痛苦,所以我們期待主的再來。一些基督徒只願生活在自己的“屬靈泡沫”裏頭而無視他人的痛苦,因此沒有感受到等候主的迫切性。另一些基督徒被自身和他人的痛苦戰勝而變得疲憊絕望,因此感到主的再來遙不可及。因此,信靠順服地等候主實屬不易,恐非常人所能做也。

   由此,效法基督的等候的前提是與基督合一,讓基督的靈從我們裏面使我們有能力效法主。基督的第一次降臨使基督透過聖靈來到信徒的心中;藉着聖靈,道成肉身成為我們現在可經歷的事實。我們現在可以在基督裏等候基督:我們通過主在我們心中的臨在而預備主的再來!照此,基督在某種意義上與我們一同成為守望者。傳福音是邀請人迎接基督在他們心中的降臨,與基督和教會共同成為應許的守護者。這樣看來,信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被基督的降臨所解釋,以基督的降臨為中心:對信徒而言,基督是人生的內涵。若要回看過去,我們要看得更遠:就是在我們出生之前,在我們犯了很多錯事和蠢事以前,神降臨而成為肉身,所以我們失敗的人生可以被贖回。若要看現在,我們要看得更深:不僅看表面的酸甜苦辣,卻要體會藉着聖靈已來到我們心中的基督,使當下充滿意義。若要看未來,我們也要看得更遠:不只是期待自己人生有各樣好事出現,更要等候基督的再來,那時所有的眼淚會被抹乾。因此,一方面,我們所等待和享受的各樣福澤不可遮掩主的降臨和再來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所等待或享受的各樣福澤都是接續基督第一次降臨所體現的恩典,預告着基督再來所要實現的鴻福,也讓我們感受到已臨在我們心中的基督的同在。總之,所有好事都不能與主的來臨和同在分家。

   再者,我們所經歷的逆境也是我們操練等候和體會主的來臨的機會。由於所有福澤不能與主分家,所以在逆境中等候神賜福也是等候主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放膽”要求並等待神賜福,因我們的焦點不是自己也不是福澤,而是與我們同在的主。與此同時,當我們得不到我們所要求的福澤時,我們可以藉此等候主的“來臨”,就是等候主藉着這表面的失望使我們重新認知和體會祂。從基督再來的角度看,我們所經歷的失敗或失望只是暫時拖延的驚喜而已。總之,我們要敢於等待人生的好轉;但無論有沒有好轉,最後還會有大好轉(即主的再來)。無論如何,等候神使信徒在信靠順服中有殷切的期待(obediently and trustfully expectant),因等候是等於讓神奇妙的創意戰勝人有限的想像力。顯然可見,從守望者的角度,人生的順境和逆境已有不同的意義了。

   但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在世上找得到等待的人嗎?(路18:8)

 

本系列三篇文章已全部連載完畢。作者戴永富博士為美國Biola大學中華神學研究中心主任,創欣神學院訪問研究教授。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