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音呼喊說:“你們要在曠野清理耶和華的路,在沙漠修直我們神的大道。一切深谷都要填滿,一切山岡都要削平;險峻的要改為平地,崎嶇的要改為平原。…”有聲音說:“你呼喊吧!…所有的人盡都如草;他們的榮美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上面;…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我們神的道永遠長存。”(賽40:3-8)
前文談論了等待的意義和目的(註一),現在就開始談等待的方式和挑戰。神要求人等候祂,因祂知道等候是會改變人的。以賽亞書第四十章告訴我們,神的子民要等待的其實是神自己的來臨(當然,神來了,其他一切事情都會好)。等待貴賓的光臨尚且需要人細心準備,更何況等候神!等待就是等於準備迎接神的到來;如此說來,等候神並非被動之事,因為所謂填滿深谷與削平山岡都是人準備神的來臨的積極方式。
但神本來無所不在,故不能說神要跑到我們這裏來;所以,準備神的到來無非是消除一切攔阻我們得見神的“深谷”與“山岡”。人不能憑自己的力量使神來到他們中間,但人可以靠神的能力消除一切使他們不能迎接神的障礙。神是有位格的存在,不是某種抽象的力量,所以人要預備的是自己的心,因為與神相遇意味着人的心與神的心相連。所謂預備己心,核心在於擺脫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所生發的自憐和自戀往往成為遮蔽神的同在的煙霧彈。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誠心溝通也需要人暫時將自我邊緣化。過於突出的自我使人不能聆聽他人的聲音,因人的自信和自卑常帶來偏見和誤解,都是妨礙溝通的噪音。照此,我們不妨把“深谷”和“山岡”理解為妨礙人與神相遇的絕望(及與之相應的自卑或自憐)和驕傲(及與之相隨的自信或自戀)。信徒所經歷的試煉可以說是神派來的推土機。對自卑的信徒,這推土機用神的應許填滿他們心靈的低谷;對自高的信徒,這推土機削平他們虛假的安全感。屬靈推土機消除自卑與自高,因兩者都是自我中心主義的表現。如何區分自卑與謙卑?我們要看人注意力的對象在何處。聚焦於自身的不足導致自卑(故自卑本為驕傲的化身),而在承認自身的不足的同時聚焦於神的慈愛則會產生謙卑。
這段經文為何說要在曠野為神預備道路(賽40:3)?曠野在聖經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曠野代表神的審判或懲罰,另一方面,曠野也是神與人立約或重新立約之處。由此可推,對願意受教的人來說,曠野可謂是苦難中的福澤或審判中的相遇,也是說神的審判是用來預備人與神相遇。聖經把神的拯救與審判聯繫起來,甚至可以說,神的拯救和賜福是通過審判而來的。神為何要通過審判賜福予人呢?審判有潔淨的作用;神是聖潔的,只有聖潔的人方能親近祂,故審判是預備人去領受神。聖潔意味着清心(惟有清心者方可見神),而清心貴在“一”,意即“清潔之心只追求一事”(purity of heart is to will one thing;註二)。聖潔者或清心者別無二心、始終如一地等待和信靠耶和華。等候神就是淨化的過程,使自己被神的應許徹底佔領,即讓自己被神的話語分別為聖。但這不意味着我們只應等候神自己而不該等待神賜福。等候神和等待神賜福未必有矛盾。神知道我們有許多需要;人的需要也是神介紹自己的媒介。神有時用祂所定的方式和時間,而非我們所要求的方式和時間,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旨在使我們透過自身的需要來認識神。這樣就會治好偶像崇拜的根源,即人把賜福者和福澤分割開來這毛病。與賜福者分開的福澤猶如離枝的鮮花,活不久。一心無二跟隨主的人,不是指那些對甚麼東西都沒有要求或需要之人,乃是指那些在所擁有的一切中得見神、又願意把自己對所需要之事的等候當作經歷神的機會之人。
經文進而說:“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上面;…惟有我們神的道永遠長存”(賽40:7-8)。注釋者對這段經文有兩種解讀:它可能是對驕傲者的忠告,也可能是對絕望者的安慰。我們不妨將這兩種解讀結合起來,因這段經文可能是針對兩種以色列人。有些以色列人或許已視巴比倫為家園,他們在那邊享受了榮華富貴,故不願回去,也無視神的應許。另一些以色列人則覺得曠日持久的等待令他們疲憊且悲觀,以為世上再好的東西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對自身處境的好轉毫無希望,或對有可能出現的好轉漠然視之。其實,無論是安於現狀或悲觀厭世的人,都犯類似的錯誤。前者不願等候,因他們安於“花草的榮美”;後者不願等候,表面上因為他們覺得人生的榮美是短暫的,但這種失望是源於一種錯誤的渴望:他們覺得人生的好事要長久。換言之,他們悲觀,因為看不到自己所強烈渴求的事只不過是一瞬能凋謝的花草而已。此外,安於現狀的人未必是指安於榮華富貴之輩。有些人覺得,既然功名利祿是如難靠的冰山,自己就要知足於更低調卻更安逸的生活。然而,只要所享受的事與永恆之神分家,那麼任何形式和程度的知足都是不足的,早晚會令人失望,因神已“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裏”(傳3:11)。
以賽亞書這段經文如何針對安於現狀和悲觀厭世的人?安於世上福樂的人難免有一種自欺,以為其所享有的一切好事是永久的或至少不會在近期內被拿走;問題是耶和華的氣會吹滅人生的光彩。按照現實的定律,世上所有事物都不可逆轉地走向毀滅。生命和成功孕育着死亡與失敗的種子;此事古難全。人不能與光陰抗衡,故把寶只押在今生的好事並非理智。殘酷的光陰會把安於現狀者改變成悲觀厭世者。悲觀厭世有時是人自我保護的策略:為了防止過度悲傷,人要用消極的眼光看世界,這樣人還會維持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但悲觀侵蝕生命力,因人生的悲苦和失望一般與困惑(“本不該如此!”“我的命為何這麼苦?”等等)相隨,而深刻的困惑或不解令人質疑人生的意義,覺得人無法超越生老病死這命運的主宰。
但人生的殘酷也是神管教信徒的方式。神帶來拯救的審判鏟平信徒的驕傲,填滿信徒心中的低谷。神管教的目的是給信徒一個寶物:希望。希望能使人超越當下,而還活在“流亡之地”的信徒要學習時時處於期望之中,藉此逐漸脫離“看得見之事”的管轄,讓“看不見之事”不斷影響他們。但所謂“看不見的事”不只是屬靈的事,也包括信徒人生方方面面的更新或新天地的到來。我們不是柏拉圖主義者;我們不覺得身體是靈魂的牢獄或物質是邪惡的。“看不見之事”因此也是指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產業,是人的眼睛未曾見過的(林前2:9)。如此,神的話語或神的應許成為信徒與世上各樣福樂的中保;人的不信或罪惡使賜福者與世上一切福樂隔絕,人對神的應許的信心和希望將賜福者與所有福樂重新連接起來。惟有神與人的約的重新建立才能給脆弱與短暫的受造物以永久的實質。因此,“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我們神的道永遠長存”意味着只有創造一切的神的道才能維持所有受造物。對於拒絕等待的人,逆境和不順只能帶來令人失望的困惑;但對於願意等待的人,心中的不解隱藏着尚未揭開的奧祕,而等待奧祕的揭開使失望者變為守望者。
總之,自滿和氣餒者因輕視神的應許而削弱希望,這些缺乏了希望之人就會在自欺和自棄之間徘徊(待續)。
作者戴永富博士為美國Biola大學中華神學研究中心主任,創欣神學院訪問研究教授。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