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1:2、14)
傳道書的信息能幫助我們更深刻明白道成肉身的意義。藉着感受人類生活的虛空,信徒才能更深入瞭解基督的使命與信徒的人生意義。
基督徒相信他們已經從虛空的人生中被買贖出來,但信徒中還有多人並不清楚:
信徒若發現以上問題很難回答,這意味着他們只知道生命的答案(“基督是道路”),卻不理解將他們帶到這終極答案的問題究竟是甚麼。所以,信徒要自問:“要是基督確實是答案的話,那麼究竟哪些是祂所回答的難題呢?”實際上,當基督徒悔改時,神先向他們透露了答案(基督),然後神會讓信徒發現那一切能帶領我們確認那終極答案的種種問題。這麼說,信徒所經歷的挫折和苦難是他們追求並肯定基督這答案的方法。通過各種掙扎,神要告訴信徒,除非被基督自己充滿,否則世上一切事物無法使我們得到真正的滿足。這邏輯與成功神學大相徑庭:基督徒的生活並非安逸或無痛苦的生活,反而是要略嘗虛空的滋味的。但虛空並非目的,因它是神邀請基督徒經歷和欣賞基督這終極答案的方式。
那麼,傳道書的“虛空”到底是甚麼意思呢?有人將它解釋為“虛無”,意即人生的很多方面雖有時看似幸福,但終究沒有意義,所以這些事物能引誘或欺騙人。人最終會發現,所得到的智慧與財富無法滿足自己的心;一切好像是小孩的玩具一樣:起初似乎很有魅力,後來卻不過爾爾。由此,現實或人生之所以是虛空的,是因它會使人失望而上當。這種解釋沒有錯,但“虛空”(原文 )也可以理解為“妄誕”或“荒誕”(“absurdity”,註一)。荒誕是指我們合情合理的期盼或欲望被無情的現實所破壞的狀態;是指理想或意願與殘酷現實的矛盾(就如諺語“心比天高命如紙薄”)。傳道書的內容能抓到或反映出我們對人生的荒誕表現的費解:
人人都認為獲得聰明智慧是很可貴的,但傳道者卻說:“多有智慧,就多有煩惱;加增知識,就加增痛苦。”“我又看見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獎,勇士未必戰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學的未必得人賞識,因為時機和際遇左右眾人。”(傳1:18;9:11《新譯本》)這讓人想起蘇東坡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此外,身為萬物之靈的人與動物遭受同樣的命運。傳道書的作者說:“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傳3:19-21)
更甚者,行動遲緩、沒有知識理性的大海龜能活到兩百歲;然而,作為神形象與樣式的人類卻“七十古來稀”,這難道不荒誕嗎?再說,有些有智慧並一輩子做好事的人英年早逝或困苦流離,卻有惡人和懶漢能壽終正寢或悠然自得。傳道書作者寫道:“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傳7:15)有人開個玩笑:“正人君子吃了一點肥肉就得心臟病,貪官污吏總是花天酒地卻終生沒有糖尿病也沒有膽固醇。”這句話雖然頗為誇張,但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毋庸置疑,在日光之下生活讓人們灰心喪氣的失衡;而在信仰的生活中,信徒也能透過以下的事情清楚感受到日光之下的荒誕:
有些信徒感到納悶:“我們既然被稱作是神的兒女或神眼中的瞳仁,那又為何活在看似無休止的掙扎中?無論是從物質、健康、家庭等角度看,我們的生活好像不太幸福。”
有牧者或傳道人感到困惑:“我鞠躬盡瘁事奉(為了神而不僅是為了人),卻沒有得到任何酬報或認同。我被誤解,被誹謗,事工也失敗了。在教會的內憂外患中孤苦伶仃,‘像曠野的鵜鶘,又像廢墟裏的貓頭鷹’(詩102:6《新譯本》)。”
或許有信徒會這麼嘆道:“我其實願意遵照神旨意生活,卻被疾病、罪惡、心理軟弱等一大堆問題挾制。人怎麼說基督徒的生活是得勝的生活呢?”
難怪一些信徒最後仰天吶喊:“一切盡是捕風捉影啊!”“做基督徒有何意義呢?”“神在哪裏?”儘管如此,這些消極的事其實有積極的作用;它們會讓信徒意識到:他們對已得之終極答案(即基督)尚未充分理解,因為他們還沒有體會到這答案也是針對人生虛空的問題。
問題是:信徒常利用他們所偏愛的經文或屬靈言語來“粉飾太平”,使他們對人生的苦難與挑戰置若罔聞,視而不見。許多信徒常以過度屬靈化的所謂正能量或積極思維來淡化或壓制那些挑戰信仰的難題,但這本來是一種逃避現實的鴕鳥心態。在此,信徒所做的不是信靠神的話,而是出於不信或懼怕的自我保護。信心並非源於逃避現實的自我陶醉,而是離不開人對現實的清醒接受和勇敢超越。因此,那些常與疑惑角力的人才能明白信心的力量:“我信,求你幫助我的不信!”(可9:24《和合本修訂版》)惟有對傳道書那些富有懷疑或悲觀色彩言語有所體悟,才可以讓信徒更有準備傳講神的話;否則他們的教導和傳道只是紙上談兵,或像約伯的朋友一樣成為令人愁煩的安慰者(伯16:2)。
其實,除了傳道書外,聖經有多處誠實地表達了信徒的掙扎和不解。詩人直言不諱地哀嘆:“你使我們像給人宰吃的羊,把我們分散在列國中。你把你的子民廉價出售;他們的售價並沒有使你得到利益。”(詩44:11-12《新譯本》)也很真誠地說:“看哪,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因為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詩73:12-14)聖經一方面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詩8:4-5)另一方面也記載:“人算甚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每早鑒察他,時刻試驗他?…為何以我當你的箭靶子?”(伯7:17-18、20)世上的不信者、懷疑主義者或不可知論者(agnostic)有時比信徒更瞭解這些經文所傳達的矛盾和困惑。讀傳道書或其他相似的經文會令他們感到很驚奇,覺得聖經實在理解人的疑惑。
信徒難免經歷信心與失望的矛盾,但與不信者不同的是:信徒要在神話語的引導下以更大的信心使這矛盾為信心服務。在矛盾中敢於直視矛盾,同時勇於用矛盾增強信心而藉此超越矛盾;這就是十字架的精神。所以,信徒在掙扎中敢於直視痛苦,但也勇於視痛苦為體會基督的信靠順服的機會,這樣他們就能用痛苦來增強信心而超越痛苦,這才是戰勝虛空之道。下一篇將會論述這勝利之道如何在基督耶穌的身上彰顯而成為信徒戰勝虛空的根基(下期續)。
(註一)Michael Fox, A Time to Tear Down & A Time to Build Up: A Rereading of Ecclesiast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30–31.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於美國創欣神學院。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