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燈臺》活頁刊



迷戀世界的羅得

鄭盛光

經文:創世記第十三章

 

  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兒。亞伯拉罕離開哈蘭的時候,帶着羅得一起,讓羅得隨同自己走上信心的道路(創12:4-5)。羅得可以算是亞伯拉罕一手提攜的;但當羅得的財物漸漸多起來的時候,信仰開始變質,甚至與叔叔分道揚鑣。

一.羅得其人

1. 為爭美地而忽略感恩

  羅得對亞伯拉罕理當念恩報恩,但他卻為了個人利益,厚顏無恥地和叔叔爭地。當叔叔給他選擇權時,他毫不客氣地選擇約但河最肥沃的平原。這是自私。貪婪使羅得變成一個忘恩負義,不懂得感恩的人。

2. 追求短暫而忽略永恆

  羅得跟隨叔叔一路走來,理應從對方身上看見甚麼是更美的家鄉,甚麼是更值得追求的人生。亞伯拉罕一生有兩個標誌:築壇與帳棚。築壇強調以神為中心,帳棚強調在世的日子是寄居的。世界再好,都不是久留之地。可惜,羅得看重的不是天上永恆的事物,他思念的是地上短暫的事物。

  聖經說:“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西3:2-3)

3. 貪圖享樂而忽略屬靈的事

  羅得漸漸挪移帳棚,最後定居在罪惡之城所多瑪(創13:12-13)。他貪圖屬世的享樂,只為着自己肉體的好處打算;甚麼是信靠神,甚麼是與神同行,甚麼是客旅身分,對他來說已不重要。世事纏累他的心,使他看不清楚屬靈的價值觀。他效法世界,人生觀漸漸被世界同化,跟神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到了一個地步,屬靈視野模糊不清,最後整個信仰也破產。羅得嚮往世界的榮華富貴,雖得到地上的好處,卻失去了神的賜福。當他定居在所多瑪的時候,剛好遇上五王與四王爭戰,所多瑪城被攻破了,羅得和他的財物都一齊被擄去(創14:1-16)。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警戒,表明神要管教羅得,使他知道世界的享樂與財富是靠不住的。

  聖經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

4. 見利忘義而忽略親情

  羅得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把叔叔的恩情拋到九霄雲外。他擁抱金錢,擁抱不了親情。反看亞伯拉罕,他顧念羅得,寧願讓步,情願吃虧,不計較得失(創13:8-9)。有句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錢如水,能使人的生活安定,也能使人的生活混亂;能叫親情關係提升,也能叫親情關係滑落。亞伯拉罕雖擁有極多的金、銀、牲畜,然而他並未受到物質的捆綁,反而前往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在那兒築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創13:1-4)。羅得卻相反,自從財物增多,對叔父的態度就大不如前,叔侄關係也開始走下坡。

二.對信徒的鑒戒

1. 在信仰上要長大成人

  羅得本來有很好的起步,跟隨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偶像之城,信靠獨一真神。可惜他的信仰只停留在起步階段,不能繼續進到完全的地步。有好的開始,沒有好的結果。

  聖經說:“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2-14)

2. 不要貪愛世界

  羅得為自己種下禍根。他萬萬想不到,他所選擇的肥美之地是個罪大惡極的地方。表面看來羅得拒絕同性戀,但在緊要關頭他卻可以出讓自己的女兒給城裏的男人為所欲為,說明他已深受當地文化影響,道德倫理已蕩然無存。羅得的心一步步走向世界,起先他只是羨慕所多瑪附近的肥沃平原,不久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到最後索性在那兒定居,又和所多瑪人結姻親(創19:12-14)。

  父親羅得為自己、為家人爭取世上的好處,給他們最好的享樂,但與此同時就把整個家庭陷在罪的誘惑中,斷送了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看羅得的妻子與兩個女兒的下場就可知道,她們已被所多瑪的罪惡同化。所多瑪蛾摩拉代表今日的世界,裏頭充滿着世俗的引誘,如果我們在其中流連忘返,就會忘記天上更美的家鄉。世界再好,都不是我們久留之地。我們的身分是客旅,我們所走的路是天路。迷戀世界,至終必像羅得一敗塗地,最後兩手空空的離開罪惡之城。

  有些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好像羅得,他們走進教堂不過履行宗教的義務,對聖經的教導一知半解,屬靈生命停留在嬰孩的階段,生命沒有長進。正如希伯來書所說,是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來5:12)。最後值得嚴肅思想的一個問題:到底我們是哪一類信徒?

 

作者鄭盛光傳道為金燈臺馬來西亞區聯絡人;西馬福音堂以馬忤斯資源培訓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