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呼求。
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求你留心聽我懇求的聲音。
耶和華啊!如果你究察罪孽,主啊!誰能站立得住呢?
但你有赦免之恩,為要使人敬畏你。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祂,我仰望祂的話。
我的心等候主,比守夜的等候天亮還迫切,比守夜的等候天亮還迫切。
以色列啊!你要仰望耶和華,因為耶和華有慈愛,也有豐盛的救恩。
祂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罪孽。(詩130:1-8)
之前已多次提及,十五首上行之詩的編排似在描述信仰生命的進程。最初五篇(120至124篇)像是信仰旅程的開始,中間五篇(125至129篇)是漸漸進入成熟,最後五篇(130至134篇)是完全擺上自己,而詩篇第一百三十篇是編排在這個最後的段落。當一個人預備自己要全然擺上與主親近的時候,其信仰生命的表現會是怎樣的?
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呼求。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求你留心聽我懇求的聲音。耶和華啊!如果你究察罪孽,主啊!誰能站立得住呢?(詩130:1-3)
上行的詩人一路走來,好不容易到達山頂,進到聖殿開始敬拜上帝,心情應該是興奮雀躍才對,怎會是這種徹徹底底認罪悔改的表達呢?
原來,生命復興的起點,不是我們預備自己要為主做些轟轟烈烈的事,乃是先認清楚:在偉大、聖潔、榮耀的上帝面前,自己的光景如何?來到上帝面前,恐怕我們最基本應有的回應就是這樣。就像彼得,當發現在他面前的主是至高的上帝時,就說:“主啊,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生命的復興,是從知道自己在上帝面前是個何等微不足道的罪人開始。
在1971年七月,美國太空船阿波羅15號降落在月球表面。太空人艾爾文(James Benson Irwin)站在月球表面,流露出來的不是登月成功的興奮,而是發現自己何等渺小。他在月球上誦讀詩篇:“人算甚麼,你竟記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8:4)越是看見宇宙的浩瀚,越是認識創造主的偉大和榮耀,就越是看到自己的無知和有限。
同樣地,上行的詩人費盡努力上到山上,進到耶路撒冷聖殿與主親近的那刻,他首先感受到的是,在偉大、聖潔、榮耀的上帝面前,我是多麼的污穢、軟弱和不配。我們若要完全擺上自己,與主聯合,需要的是靈裏的覺醒認清:祂聖潔,我污穢;祂赦免,我敬畏,我等候。
“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呼求。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求你留心聽我懇求的聲音。”(詩130:1-2)詩人所說的“深處”是指甚麼地方?從下文“如果你究察罪孽,誰能站立得住”可以理解,“深處”是指我們內心心靈的最深處;而在這個內心心靈的最深處,是一種罪的控訴!
“深處”也可以翻譯為“深淵”,表達一種幾乎要被大水淹沒的感受。因為如果上帝要究察罪孽,沒有人能站立得住。詩人在此刻覺醒認清:即便用盡全力上行到上帝的聖殿,人始終不能用這些外在敬拜的儀式或善舉,來遮蓋自己內心深處的罪孽。在上帝面前,要不是祂憐憫,其實沒有一個人配得登祂的山。
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時,有這樣覺醒認清自己的光景嗎?還是已經很久沒有省察和正視自己的生命?如今我們上行到詩篇第一百三十篇,來到一個與主更加親近的生命階段;然而在這個時候,我們當有的回應,不是去想自己要為主做甚麼,不是去考慮要參加哪個事奉,卻是要覺醒認清原來自己是個罪人。如果上帝要究察罪孽,我們根本沒有一個人可以坐在椅子上敬拜祂;我們都要跪下將臉俯伏在地,因為我們根本沒臉可以見上帝!
早期偉大的教父奧古斯丁,晚年時把詩篇第一百三十篇寫在他的牆壁上;這位大有成就的神學家,越事奉主就越覺醒認清自己的光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他的喪禮中被選唱的是這首發自內心深處向主懺悔的詩篇,因為這詩反映了馬丁路德知道人生命的本質是完全的敗壞,所以他才會有因信稱義的領悟。十八世紀衛理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他整個生命翻轉讓他降服在主面前的時刻,是在那場雅德門Aldersgate的聚會中藉着詩篇第一百三十篇帶給他的覺醒。
今天,詩篇第一百三十篇在你我的生命中,是否也像激發了奧古斯丁、影響了馬丁路德、翻轉了約翰衛斯理那樣的激發、影響、翻轉我們呢?讓我們在上帝面前看清楚自己原來是那麼需要祂的赦免,讓我們此刻就用這詩篇向祂祈求:“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呼求。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求你留心聽我懇求的聲音。耶和華啊!如果你究察罪孽,主啊!誰能站立得住呢?主啊,讓我先做一個生命聖潔討你喜悅的人,再做一個擺上生命事奉上帝的人。如此禱告是奉靠那愛我、為我捨己的耶穌基督的聖名而求。阿們。”
當我們俯伏在主上帝面前覺醒認清自己的污穢,求聖潔的主赦免我們的同時,我們緊接着要立刻知道的是,當我們向上帝俯伏認罪的那一刻,祂就完全赦免我們:“但你有赦免之恩,為要使人敬畏你”(詩130:4)。我們甚麼時候真心認罪,就甚麼時候得到上帝赦免的恩典:“因為耶和華有慈愛,也有豐盛的救恩。祂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罪孽”(詩130:7-8)。
我們要認罪,因為沒有一樣罪是小到上帝看不見、上帝不在意的。所以,那些極端靈恩教會告訴信徒說,不需要向主認罪禱告,只需要向主求福,這種教導是沒有徹底認識上帝聖潔的本質。上帝要我們覺醒認清自己污穢的生命,是要我們藉此更加珍惜和體會上帝的慈愛是何等的浩大,上帝的救恩是何等的豐盛,在祂那裏有寶貴的赦罪之恩!只有當我們不帶着任何面具來認識自己,我們才會認識上帝是何等的偉大、聖潔和榮耀。
赦免之恩帶來的,不是讓我們因為知道上帝會赦免,我們就可以繼續犯罪;赦免之恩帶來的是為要使人敬畏祂(詩130:4)。越認識上帝的赦免,就越體會上帝的愛;也惟有認清楚我們與上帝之間是這樣的關係,我們才會一生對上帝存敬畏的心。
奧古斯丁、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還有世上許許多多一生敬虔愛主的基督徒,都是能夠認清自己多麼需要上帝的赦免。越是懂得認罪,就越懂得上帝赦免之恩;越是懂得上帝赦免之恩,就越懂得要敬畏上帝;而越懂得敬畏上帝,就越懂得一生在世敬虔度日。
一個敬畏上帝的人的表現是甚麼呢?第5至6節有個動詞多次重複:“等候”: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祂。我的心等候主,比守夜的等候天亮還迫切,比守夜的等候天亮還迫切。(詩130:5-6)
短短兩節經文重複了五次等候。祂赦免,我敬畏,我等候。這是詩人上行進到聖殿,降服在上帝面前,願意完全擺上的表現。原來,在我們立志擺上自己的那刻,第一個表現不應該是衝動,而是要“等候”。但等候並非不採取任何行動;真正的等候是預備隨時回應行動。相信大家都有等候電話的經驗。當我們在等一個很重要的電話,可能是從外國來的電話,可能是等醫院來的電話,可能是等男女朋友的電話,在等候時,我們的心一直在預備,以致電話一響就能立刻回應。等候不是不採取行動,而是預備隨時行動。
詩人形容自己的等候比守夜的人等候天亮還迫切。不管人是因何緣故而守夜,守夜的人總是迫切期待着天亮,而就在天一亮的那一刻能夠立即知道並且回應。復興的生命是一個預備好、等待着隨時回應的生命;我們願意像一個站在起跑點的運動員一樣,站在我們生命預備全然奉獻給主的起跑點嗎?願意像一架在跑道上準備起飛的飛機一樣,等候一聲令下,就全然為主奔跑飛翔嗎?
詩篇第一百三十篇的上行詩人不是剛剛認識上帝的信徒,而是一群上到山頂在聖殿裏深深體會到上帝的偉大和榮耀的信徒;他們在上帝面前要全然擺上生命,要預備回到山下。我們要怎樣把在聖殿內的體會帶到聖殿外的生活呢?我們可以怎樣振興生命,贏得世界呢?這首詩告訴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想要為主做些甚麼,乃是先在上帝面前知道自己是誰;要覺醒認清:第一,祂聖潔,我污穢;先做一個手潔心清的人。第二,祂赦免,我敬畏,我等候;知道上帝有赦罪之恩,然後一生敬畏祂,等候祂,預備隨時為主奔跑,預備隨時為主飛翔。
作者黃志倫牧師為新加坡長老會恩澤堂主理牧師。本文是作者的講章摘錄。本文的經文錄自《聖經新譯本》。
插圖: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如果没有輸入關鍵字,將會列出全部文章。